鼻下。必带青色。面上痿黄。或生白斑。或见赤丝。唇疮如粟。或红而肿。或缓而痛。饮食减少。肌肉不生。睡卧不安。肠鸣腹痛。口吐清水。目无睛光。甚则沉沉寒热。肚大青筋。或为鬼胎血鳖。(汇补)

  虫分九种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群虫之长。二曰蛔虫。长一尺许。轻则呕吐腹痛。多则贯心杀人。三曰白虫。长五寸余。母子相生。其形转大。至四五尺则杀人。四曰肉虫。状若烂杏。令人烦满。五曰肺虫。其状如蚕。令人咳嗽声嘶。六曰 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七曰弱虫。状如瓜瓣。令人多睡。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状如菜虫。形至微细。居洞肠间。令人痔痢。又有三尸虫。状如犬马尾。薄筋。根据脾而居。乃有头尾。皆长三寸。(医统)

  脉法脉洪而大。为脾家湿热。及好食茶叶生米草纸怪异等物。当困倦少食。今反饮食如常。形健不渴。悉属虫症。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类案)

  治法体实之人。虫攻脏内。心腹 痛。在上用吐法。在下用攻法。体虚之人。先宜调补元气。然后用王道药。佐以一二杀虫之品。或追虫之后。继以温补。不然则虫去而气亦随散矣。(入门)

  治宜引导虫之所居。必脏脾胃深处。药之所过。仅在中流。虫闻气而避之。安能攻取。故必用甘甜辛香之物。啖咽津液。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大抵上半月虫头向上。用药易效。下半月虫头向下。用药不应。(汇补)

  用药主以二陈汤。加槟榔、木香、鹤虱、雷丸、苦楝根、使君子等。如体实可吐者。用樟木屑煎汤吐之。可下者。追虫丸下之。体虚宜调养者。用化虫丸治之。若在上中二焦。攻痛呕吐者。所服药中。加花椒、乌梅。治之尤当。

  虫病选方秘方 治诸般痞积。面色痿黄。肌体羸瘦。四肢无力。及食生冷壁泥茶炭咸辣等物。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 香附 槟榔 藿香(各一钱) 益智(五分) 官桂(四分) 桔梗(八分) 大黄(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露一宿。五更空心温服。不得须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不行矣。

  追虫丸黑牵牛(取头末) 槟榔(各八两) 雷丸 皂角 南木香(各二两)

  蜜丸。

  化虫丸鹤虱 槟榔 苦楝根 胡粉(各一两) 白矾(二钱五分) 芜荑 使君子(各五分)

  蜜丸服。

  遇仙丹 治虫症如神。

  白黑丑(头末二两) 槟榔(一两) 三棱 蓬术(各五钱) 牙皂(三钱)

  为末。糖拌。小儿一钱。大人三钱。糖汤送下。空心服。是日绝食。待虫下行。然后用薄粥汤。

  治寸白虫 于每月初三日前。先炙猪肉一块。置口中。咀嚼其津而勿咽。使诸虫闻香争咂。如箭攻攒。却以槟榔细末一两。取石榴东引根煎汤调服三钱。

  卷之三 外体门

  发热

  大意经曰。阴虚则发热。此一端也。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汇补)

  内因阴虚而阳气偏胜则发热。阳虚而下陷阴中亦发热。(东垣)

  外候五脏发热。各有其状。以手扪之。轻举则热。重按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间也。重按则热。轻举不热。是热在筋骨间也。轻手重手俱不热。不轻不重乃热者。是热在肌肉间也。肺热者。热在皮肤。日西尤甚。洒淅喘咳。

  心热者。热在血脉。日中则甚。心烦掌热。脾热者。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倦怠嗜卧。肝热者。热在筋肉。寅卯则甚。筋缓善怒。肾热者。热蒸在骨。夜半尤甚。骨蒸如苏。(东垣)

  郁火发热郁火发热。左关弦数有力。或缓弱有力。肌肉如火。筋骨如烧。扪之烙手。或昼夜不减。或夜分即热。天明暂缓。其热必手足四肢更甚。缘脾主四末。热伏地中故也。此症亦有因血虚而得者。亦有胃虚过食生冷。阴覆乎阳。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者。宜用火郁发之之法。火郁汤主之。(准绳)

  阳郁发热阳郁发热。由劳役饥饱失宜。其潮热宛类瘵疾。日出气暄则热。天阴夜凉即缓。六脉弦数。宜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或逍遥散。(汇补)

  骨蒸发热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两阳相搏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则止耳。如炙如火者。当肉烁也。(素问)外候口干体瘦。食少懒倦。遇夜尤甚。

  平旦不觉。宜秦艽鳖甲散主之。(汇补)

  内伤发热内伤饥饿劳倦发热。六脉微弱。或右手大三倍于左手。按之无力。懒言自汗。浑身酸软。甚至肌肤壮热。目赤面红。谵语烦渴。日夜不息。身不恶寒。为血虚发热。虽像白虎汤症。而脉不长实。宜当归补血汤。(准绳)轻者头眩倦惰。饮食无味。恶寒发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