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门不禁。用二陈加防风、桔梗探吐。有肺热移肠。下为
肠癖。用黄芩、地骨皮、阿胶、百合、兜铃、甘草。有酒积作泻者。五更腹鸣作痛。泻下黄赤。此酒湿入脏所致。非
肾虚者比也。宜四苓、葛花。或金匮泽泻汤加萆 之类。凡煎泻药。用甘澜水者。取其不助湿而益脾胃也。
(汇补)
\x泄泻选方\x
白术茯苓汤 统治泄泻。
白术 茯苓 甘草
胃苓汤
即五苓合平胃散
益元散(方见暑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香薷饮 治夏月暑泻(方见暑症)
四苓散 治清浊不分。因作泄泻。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加桂。名五苓散。
白术散
白术 芍药(各三钱) 炮姜(五钱) 甘草(二两)
每服二钱。水煎。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白术(各五钱) 炙草(二钱)
每服五钱。水煎。
术附汤
白术 附子 甘草
连理汤
即理中加茯苓、黄连。
五味子散 治肾虚人感阴气。而每泄于五更者。
五味(二两) 吴萸(五钱)
炒研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加补骨、肉果。名四神丸。
参附汤
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
每服五钱。加姜十片煎。
二神丸 治脾肾虚泄。五更肠鸣。
补骨脂(四两) 肉豆蔻(二两)
加五味子二两。吴茱萸五钱。名四神丸。
四柱散 济生治脏腑虚冷。真阳耗散。脐腹冷痛泄泻。
茯苓 附子 人参 木香(各一两)
每服三钱。姜五片。加肉果、诃子。名六柱散。活人方有白术。无诃子。
浆水散(洁古) 治脾土阴寒。水泻清冷。
半夏(二两) 良姜(二钱半) 干姜 肉桂 甘草 附子(各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
椒朴丸(魏氏)
益智 川椒(炒) 浓朴 陈皮 白姜 茴香(炒各等分)
上用青盐。于银石器内。以水浸干药。用火煮干。焙燥为末。酒糊丸。盐汤下。
椒附丸 治肾脏虚寒。大便久泻。
椒红(炒) 熟附 鹿茸(焙) 桑螵蛸(炙) 山药 山萸 龙骨( )
桂香丸(三因) 治脏腑虚寒。为风寒所迫。冷滑注下。老人虚人。危笃。累效。
附子 肉豆蔻 茯苓(各一两) 桂心 干姜 木香(各半两) 丁香(二钱半)
为末。面糊丸。米饮下五十丸。
戊己丸(和剂) 治脾胃不足。湿热下乘而泄。
黄连 吴萸 白芍(各等分)
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米饮下。
温六丸(丹溪) 治湿热气滞。用为向导。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两) 干姜(一两)
末之。粥丸。一方。去干姜。加吴萸二两。名参萸丸。
\x节斋泄利方\x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砂仁 神曲 麦芽



<目录>卷之八\下窍门

<篇名>痢疾

属性:\x大意\x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闭塞滞下。为飧泄肠癖。(内经)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癖者。谓
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汇补)故曰。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杂着)
\x内因\x
生冷油腻。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为调摄失宜。风寒暑湿。干触秽浊。故为此疾。(指掌)其多发于
夏秋者。因脾主长夏。脾感酷暑。肺金亦病。至秋阳气收敛。火气下降。肺传大肠。并迫而为病也。(医统)
\x外候\x
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纯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大痛之分。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
人。(丹溪)若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者。带表症也。初起有心烦口渴。腹痛呕吐者。里实症也。(汇补)
\x分寒热\x
痢起夏秋。湿热交蒸。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为多。气弱而伤于
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必读)
\x辨虚实\x
胀满恶食。急痛惧按者。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热也。脉强而实者。实也。脉数而滑者。热也。外此无非
虚寒矣。其相似之际。最当审察。如口渴而喜冷者。为热。口渴而喜热者。为寒。腹痛而胀闷者。为实。腹痛而
喜按者。为虚。溺短而赤涩者。为热。溺短而清白者。为寒。后重而新病为实。后重而久病为虚。脉大而沉实
为实。脉大而浮洪亦虚。(必读)
\x辨五色\x
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见。气血俱病也。纯下清血者。伤风也。色如豆汁者。伤湿
也。淡黄挟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