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俱见中风)
理中汤 阳虚阴走者用之。(方见中寒)
独参汤 血脱益气者用之。
人参分量随定。须拣上等者。清水浓煎顿服。
犀角地黄汤 上病疗下之方。
当归 丹皮 犀角(各一钱) 生地(四钱)
一方用大黄、黄芩、黄连。
门冬饮子 治气虚不能摄血。
麦冬 五味子 人参 当归 黄 生地
水煎。
生地黄散 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 熟地 枸杞 地骨皮 天冬 白芍 甘草 黄芩 黄
天门冬丸
天冬 阿胶 甘草 贝母 茯苓 杏仁
炼蜜丸。
四生丸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
等分。捣烂。每服一钱。水煎。
清胃散 治阳明胃火。
黄连 生地 当归(各三分) 升麻(一钱) 丹皮(五分)
水煎。冷服。
三黄补血汤 阳生阴长之方。
熟地(二钱) 生地(三钱) 黄 丹皮 川芎 升麻(各一钱) 当归 柴胡(各一钱五分) 白芍(五钱)
清唾汤 治唾中带血。随唾而出。
知母 贝母 桔梗 黄柏 熟地 玄参 远志 天冬 麦冬(各等分) 炮姜(减半)
水煎。
又方 用芦根汁、藕节汁、梨汁和童便饮之。



<目录>卷之五\胸膈门

<篇名>呃逆

属性:\x大意\x
内经有咳逆而无呃逆。大率由痰闭于上。火动于下。上注于肺。直冲清道而作声也。有阴阳之分。虚实之
别。寒热之异。不可一概混治。要知胃实则噫。胃虚则哕。(汇补)
\x内因\x
有久病胃虚者。有伤寒失下者。有痰结于上。火起于下。痰火相搏者。有胃弱阴虚。木挟火势。上凌胃土者。
有过服寒凉。胃寒而得者。有水停食郁。气逆而得者。有恚怒郁热者。有单衣着寒者。(汇补)
\x外候\x
火呃。呃声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寒呃。朝宽暮急。连续不已。手足清冷。脉迟无力。痰呃。呼
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虚呃。气不接续。呃气转大。脉虚无力。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脉芤沉涩。(汇
补)
\x呃逆上下\x
中焦呃逆。其声轻而短。水谷为病也。下焦呃逆。其声恶而长。虚邪相搏也。(子昆)
\x呃逆虚实\x
不足因内伤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软。有余因外感胃热。及大怒大饱。多面红肢热便闭。虚
者难治。实者易愈。如寻常无别症。忽然发呃者。属气逆与痰滞。(入门)
\x呃逆危症\x
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三因)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医鉴)
\x脉法\x
浮而缓者易治。大而散者难治。结促者可治。脉代者难治。又左关弦者为木乘土。右寸数者为火刑金。俱不治。
\x治法\x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
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挟热者。当凉补。(汇补)
\x温补宜审\x
局方概用丁、附、姜、桂。温暖助火。不辨寒热。其间气实痰滞。当用开导者。若执一治之。损不足而益有余。宜
乎呃逆之必死也。(丹溪)
\x用药\x
主以二陈汤。平人气呃。加枳壳、莱菔子。食呃。加山楂、麦芽。痰火。加山栀、黄连。水气。加猪苓、泽泻。胃
虚。加人参、白术。胃寒。加丁香、炮姜。伤寒失下。主以承气汤。顽痰可吐。主以瓜蒂散。气不归原。主以八味丸。
古方用柿蒂者。取其苦温能降滞气也。
\x呃逆选方\x
陈皮汤 治痰气作呃。
陈皮(四钱) 生姜(八钱)
水煎服。
橘皮竹茹汤 治虚热痰呃。
陈皮 竹茹(各二钱) 大枣(三枚) 生姜(八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柿钱散(洁古) 治虚寒作呃。
柿蒂 丁香 人参(各等分)
水煎。
丁香柿蒂散 治寒气作呃。
丁香 蒂 青皮 陈皮(各等分)
水煎。
木香调气散 治气郁气逆作呃。(方见反胃)
理中汤 治虚寒作呃(方见中寒)
参附汤 治大汗大吐大泻后。厥冷呃忒腹痛。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姜枣煎。
大补阴丸
大补丸 治阴火上炎作呃。(二方俱见火症)
大柴胡汤(方见发热) 苏子降气汤(方见气症) 凉膈散(方见火症)
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郁为患者。
外治法 或以纸拈鼻嚏而止。或以诈冤盗贼而止。或鼻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