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每服百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可。加人参尤捷。
金液五精丸(医圣) 能补虚助阳。壮神气。暖丹田。增颜色。和五脏。润六腑。除烦热。治淋浊。消积块。暖子
宫。
秋石(十两金精) 白茯苓(去皮二两木精) 莲肉(去心八两水精) 川椒(去目二两炒火精) 小茴香(五两
盐酒炒土精)
上为末。酒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或椒盐汤下。以干物压之。
凤髓膏(医鉴)
人参(四两) 山药(四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 胡桃肉(四两) 杏仁(去皮尖四两) 酥油(四两) 白
沙蜜(一斤)
上将人参三味为细末。次将桃杏仁捣一处。再将油蜜化开。瓷器内搅匀。竹叶封固。大锅内五七分水煮沸成膏。每
服三钱。好酒下。
接命膏
人乳(二盏) 甜梨汁(一盏)
上二味。倾入锡银旋中。入汤锅内顿滚。有黄沫起。开青路为度。每日五更后服。能消痰补虚。其功不能尽述。



<目录>卷之二\内因门

<篇名>痨瘵

属性:\x大意\x
男子之痨。起于伤精。女子之痨。起于经闭。童儿之痨。得于母胎。(指掌)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
之。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心法)
\x内因\x
嗜欲无节。起居不时。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于中。饮食劳倦之过。屡伤乎体。渐而至于真水枯竭。阴火上炎。
而发蒸蒸之躁热。(正传)
\x外候\x
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削瘦。(杂着)
\x蒸分上下\x
蒸上则见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肺痿肺痈。蒸中则见腹肋胀痛。四肢倦怠。多食而饥。善食而瘦。
蒸下则见遗精淋浊。泄泻燥结。腰疼脚酸。阴茎自强。(入门)
\x痨有阴阳\x
阳病口干舌疮。咽痛声哑。能嗜滋味。五心烦疼。小便黄赤。大便燥结。阴病胃逆恶心。饮食难化。痰涎白色。
四肢懈惰。小便常多。大便溏泄。又有嗽痰。仰卧不得者。必阴阳俱病也。(汇补)
\x五脏传变\x
凡阴病阳病。日久皆能传变。男子自肾传心肺肝脾。女子自心传肺肝脾肾。五脏复传六腑而死。亦有始
终只传一经者。有专着心肾不传者。大要以脉为症验。(入门)
\x五脏形症\x
如精滑胫酸。腰背拘急。邪在肾也。惊悸不寐。自汗心烦。邪在心也。嗽痰咳血。皮枯声嘶。邪在肺也。胁痛善
怒。颈项结核。邪在肝也。泄泻食少。腹胀嗜卧。邪在脾也。(丹溪)
\x病宜静养\x
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风寒暑湿之宜避。行
立坐卧之有常。绝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毋劳怒以耗气。则真阴之水自充。五内之火常熄。而痊安可期。
惟其嗜欲无节。使神散而精竭。血涸而气亡。发热不休。形骸骨立。则难为力矣。(指掌)
\x死候\x
大抵虚痨之病。两颧赤者死。喉哑失音者死。大肉脱尽者死。泄泻不食者死。一边眠者死。咳吐白血者死。
气促难眠者死。浊溺精脱者死。面目黧黑者死。下部忽发痈肿者死。病后复患痔漏者死。参 不受补者
死。喉痛不能药者死。(医统)
\x脉法\x
痨脉或弦或大。大而无力为阳虚。甚则脉细。弦而无力为阴虚。甚则脉数。又大者易治。血气未衰。可敛而
正也。弦者难治。气血已耗。滋补殊难也。尺脉洪大为阴衰火旺。左脉微细。右脉劲紧。为正虚邪盛。必死。如
脉细而数。濡而散者。皆在不治。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汇补)
\x治法\x
万病莫难于治痨。若不究其源本。或投以大寒之药。或疗以大热之剂。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
愈竭其内。滋阴降火。是澄其源也。消痰和血。是洁其流也。(十药神书)向后势穷力竭。莫可如何。惟壮水丸以填
阴。异功散以培脾。庶不失中和正治。(汇补)
\x脾肾分治\x
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以水为万化之源。无形之本。土为万物之母。有象之
基。二脏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肾者。必本乎阴血。血主濡之。血属阴。主下陷。虚则上升。当敛而抑。救脾者。必
本乎阳气。气主煦之。气为阳。主上升。虚则下陷。当升而举。(必读)故邵氏曰。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汇补)
\x脾肾合治\x
孙真人云。补脾不若补肾。许学士云。补肾不如补脾。以二脏为生人之根蒂。有相赞之功能。故脾安则土
能生金。金为水源。水安其位。不挟肝上泛而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