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中下。郁结之病,治从轻宣柔润,不宜苦重、大热、补涩之品,非徒无效,而反增
病也。倘妇女崩漏,治宜重大之剂,方可胜任;若用轻小之剂,扬汤止沸,于病无济。大泻之
,汤剂直过病所,不能留恋,宜用末药以缓止之。至疯狂、淫疮、疫疠等患,皆宜重下,轻
微之品难于取效。所列各法,皆平日历验心得,用特录记,以备研究,作后进之模范也可。
澜按∶用药之道,言之精且详矣。大病用大剂,方克胜任,庶免正虚邪盛,更难挽救,是
平素经验阅历之言。论中石膏用至五两,大黄用至一两,桂、附等亦五六钱者,是《内经》有
故无损之遗法,然非有先生之才识则可,无先生之胆略则不可。学人尤当熟读深思,潜心推
测,自能心领神会而造精微,步良医之后尘,庶不负指归之教焉。



<目录>卷一

<篇名>胃为生化之源记

属性: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谷入于胃,流行于
脏腑,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莫不以胃气为本。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仲景
《伤寒论》阳明症最多。阳明者,胃也。变化五谷滋生之大源,七情六淫皆以胃气强弱为转
移,推而至于温热、暑湿、疟痢、咳嗽、呕泻、肿胀、胸闷、气痛等症,均出于胃也。夫胃为水谷
之海,生化之源,内而脏腑、气血,外而筋骨、皮肉,无不赖以灌溉,万物所归者也。经以胃
为多气多血,一身之关键。人身七情之感,怒盛伤肝,肝动则气逆上冲,怒息则肝自平,而
所病者,乃被冲之胃耳。假使邪入五脏,其人立死,虽轻邪亦为痼疾矣。
市医不知生化之理,谬称风伏于肺,又云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或谓痰迷心
窍,殊觉喷饭,不思之甚。盖肺为娇脏,何能留风、贮痰?试问其风、其痰,从何道入内耶?至
于心为一身之主,其窍更何能容痰?况心、肺居至高之位,不能入痰,即脾亦为清净之脏,
亦不能容痰。每见痰由食管吐出,即知痰生于胃矣。余临症研究,历验心得而阐明之,以启
后进而免再误也。大抵人身以胃为总司,其用烦杂,其位冲要,凡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
余每用治胃方法以疗诸病,功效捷应。今特揭明,以备采择,不致为古书所惑。孟子云∶“尽
信书不如无书”一语,推而至于《内》、《难》经文,其中谬误,不可枚举。余为活人计,不得不
直言之欤。
澜按∶万物莫不归于胃,故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今先生阐发胃之功用,博考治胃诸
方,以疗温热、湿温危 ;又扩充肝、肺诸病,亦因于胃病者,于是专以治胃,功效昭着。藉
以启后进之智识,不致仍惑于阴阳五行、八味六味汤丸可治一切病患之遗害,挽回温补之
颓风,先生之济世苦心,昭然若揭矣。



<目录>卷一

<篇名>保身可以却疾说

属性: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缠绵,推其所以致病之
源者,皆性耽淫乐。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一切疾病生
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况世无良医,不明致病之因,妄投汤药,不死于病而死于庸医之手
者多矣。然而致病之源,乃自取之耳。若能知嗜欲之害,守圣训七损八益之戒,慎风寒,节
饮食,不贪醇酒,不妄作劳,笃重伦常,浓培阴德,如是根深蒂固,则气体自然强旺,疾病自
可稀少,传世可期久远。享期颐、登上寿者,皆是守身执玉之士。孰得孰失,岂可不慎于细而
谨于微哉!余济人心切,特揭明而示戒之。
澜按∶当明季时,世态情欲已经若斯轻薄浇漓,现隔一百九十余年,凶荒兵火之余,而
人心性嗜欲,尤甚于前明十倍。更增鸦片一物,耗烁气血,熏灼脏腑,尤能助淫纵欲,奈何
人不惜命,甘之如饴,终归戕生速死,此嗜好之一大变也。



<目录>卷一

<篇名>侍疾应知论

属性: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
庸人律也;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
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伤气血。药必躬自捡察,购买道地上品,煎时必亲自看视,逐
味查对,防其错误。教其煎法,如须表散,用芦薪猛火;若系滋补,用炭火缓煎等法。煎成,亲
送亲前,寒温合宜,斟酌尽善,不离左右,视其或汗、或下之验,以及米饮、茶水等物,毋使失
序。切勿委之奴仆,徒有服药之名,每多错误之害。若临时疾病,人尚易为;若衰迈沉 ,年
深月久,呻吟枕席,困卧难起。最苦者二便,须人扶持,撤换洗濯。每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