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此证乃热伤真水,以致神膏缺损。若四围赤甚痛极者,由络间瘀滞,火燥了神膏。若凝脂翳碎坏神膏而缺者,是热烂了神膏,为病尤急。若四围不甚赤痛,不是凝脂所损者,为害稍缓。乃色欲烦躁,恣辛嗜热之故。大略是蒸郁烁损了肝胆络分之病。其状风轮有证,或痕或HT ,长短大小不一,或HT 小如针刺伤者,或HT 大如簪脚刺伤者,或痕如指甲刻伤者,或风轮周匝有痕长甚者。凡有此等,皆系内有郁滞,热蒸之甚,烁坏了神膏之故。急须早治,勿使深陷为窟而蟹睛突出。若至深大,纵蟹睛未出而翳满,亦有白晕,如冰瑕翳等病结焉。乃药气填补其膏,故有此瘢。若久服久点,方得水清膏复。

  若治少间怠,则白晕终身难免,浅小者方得如故,深大者亦有微微之迹。盖神膏乃先天二五精气妙凝,自然至清至粹者,今以后天药物之气味而补其缺损,乃于浊中熏陶其含蕴之清也。非识鉴之精,需以岁月,鲜能复其初焉。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谓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非若青黄牒出诸漏等病,因损破膏流水耗而HT 低之比。盖内有所亏,目失其养,源枯络伤,血液耗涩,精膏损涸之故。所致不一,有恣色而竭肾水者,有嗜辛燥而伤津液者,有因风痰湿热久郁而蒸损精膏者,有不当出血而误伤经络、及出血太过、以致膏液不得滋润涵养者,有哭损液汁而致者,有因窍因漏泄其络中真气,及元气弱不能升载精汁运用者。大抵系元气弱而膏液不足也。凡人目无故而自低陷者,死期至矣。若目至于外有恶证,内损精膏者不治。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最不好识,虽形于言不能妙其状。乃火郁蒸膏泽,故精液不清,而珠不莹润,汁将内竭。虽有淫泪盈珠,亦不润泽,视病气色,干涩如蜒蝣唾涎之光,凡见此证,必有危急病来。治之缓失,则神膏干涩,神膏干涩则瞳神危矣。夫神水为目之机要,其病幽微,人不知之,致变出危证,而救之已迟。其状难识,非心志巧眼力精,虽师指不得尽其妙。若小儿素有疳证,粪如鸭溏,而目疾神水将枯者死。五十以外人,粪如羊矢,而目病神水将枯者死。热结膀胱证,神水将枯者,盖下水热蒸不清,故上亦不清,澄其源而流自清矣。(一云瞳神干缺证,其睛干涩,全无泪液,或白或黑,始则疼痛,后来稍定而黑不见,此证不可治疗,宜泻胆散。)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目病六气不和,或有风邪所击,脑筋如拽,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盖气搏激不定,筋脉振惕,缓急无常,被其牵拽而为害。轻则气定脉偏而珠歪,如神珠将反之状,甚则翻转而为瞳神反背矣。(天门冬饮子、泻肝散、聚宝丹、雄猪散、牛蒡子丸、还睛丸、退血散。)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亦曰 目。《甲乙经》云: 目者,水沟主之。此证谓幼时所患目珠偏斜,视亦不正,至长不能愈者。患非一端,有因脆嫩之时,目病风热,攻损脑筋急缩者;有因惊风天吊,带转筋络,失于散治风热,遂致凝滞经络而定者;有因小儿眠之牖下亮处,侧视久之,遂致筋脉滞定而偏者。凡有此病,急宜乘病嫩血气未定治之。若至长、筋络血气已定,不复愈矣。此专言幼患至长不可医者,非神珠将反急病之比。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谓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乃风热攻脑,筋络被其牵缩紧急,吊偏珠子,是以不能运转。

  甚则其中自闻刮眙,有声时响。血分有滞者,目亦赤痛。失治者,有反背之患。与双目睛通初起,状相似而不同。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因六气偏胜,风热搏急,其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药不能疗,止用拨治,须久久精熟,能识其向入何 ,或带上带下之分,然后拨之,则疗在反掌。否则患者徒受痛楚,医者枉费心机。今人但见目盲内障,或目损风水二轮,坏而膏杂,白掩黑者,皆呼为瞳神反背,谬矣。夫反背、实是斜翻乌珠向内,岂有珠正向外,而可谓之反背者哉。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不治者,甚则膏尽珠HT 。有因自破牒出,而火气得以舒泄,内外不治,致气定而胀出不收者。有医以寒凉逐退内火,外失平治,滞定为凸起者,乃不治之病。初起由风热攻击,及撞损真膏等害,血气瘀滞亢极,攻碎神珠,神珠之中膏汁,俱已溃烂而出,纵有妙手,不复可救,但可免其HT 凸而已。珠上膏水斑杂结为翳,状如白混障者,南人呼为白果。即华元化复生,何能为也。

  第七册 七窍门上

  目

  视瞳神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