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浣濯儿衣,露于檐下,为雌鸟落羽所污,儿着此衣,虫入皮毛,亦致无辜之疾,儿衣已晒,须微火烘之。其若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或生谷 ,是为丁奚。虚热来往,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是为哺露。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虚,不能化水谷以荣血气,故肌肉消铄,肾气不足,复为风冷所伤,使柴骨枯露,亦有胎中受毒,脏腑少血致之,此皆无辜种类之疾,病而至此,不几殆哉。又有小儿久患肾疳,内虚不食,甚者天柱骨倒,治法当用钱氏地黄丸加驱疳等剂,仍与贴项强筋,若不识证,谓之五软,非也。天柱骨倒,凡有三种,有吐泻日久,羸弱成者;有肝胆伏热,面赤唇红,忽变此者;有伤寒不及发表成者;是皆风邪入肝,以致筋络舒弛,吐泻者当调胃气,肝热者随轻重以凉肝,并与强筋贴项。惟伤寒天柱骨倒者难疗,故并及之。
《庄氏家传》小儿二十四候 第一候,泻脓血,日渐瘦,是冷热疳。第二候,脚细肚高,胸前骨生,爱吃泥土酸咸,日久通身黄,时时吐逆下痢,腹内疼痛,是脾疳。第三候,鼻下赤烂,爱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着承热物,或病奶所损心肺,加之咳嗽,更以服凉冷药过多,便上热下冷,渐渐昏沉,日夜烦哭。第四候,皮虚皱,面无颜色,身上燥痒,心烦。第五候,毛发稀疏,鼻生疮,是肺疳。
第六候,头生疮,毛发稀焦,是肝疳。第七候,牙变黄赤不定,是肾疳。第八候,头发焦干,鼻下疮生,是肺疳。第九候,咬指甲,毛发作穗,四肢沉重,是心疳。
第十候,肚上筋生,齿虫蚀,是骨槽疳。第十一候,吐逆腹胀是胃疳,又名奶疳。
第十二候,齿断臭烂,面无颜色,心不思食,是脾疳,又名口疳。第十三候,爱合面卧,多睡如醉,腹胀气急,盖是因曾吃生肉如此,腹内有虫,是心脾疳。第十四候,鼻内干痛,口中臭气,齿根有鲜血,是肝肺疳。第十五候,脚细肚高,并肚上有青脉,是脾疳。第十六候,非时生疮,爱吃冷水,是热疳。第十七候,皮肤上生粟子,粪中米出,是脾冷疳。第十八候,气满腹胀及口干,是心胃疳。第十九候,爱餐生米面炭砖瓦,是脾胃疳。第二十候,揉鼻揩眼,及咬指甲,爱饮水,是肝渴疳。第二十一候,多寒热,爱卧不起,是骨热疳。第二十二候,爱饮水,眼目不开,是肝疳。第二十三候,肌体或热或凉,发渴无时,是急疳。第二十四候,齿龈黑,唇懒开,开则赤,是心疳积热。
《圣惠》凡小儿疳在内,眼涩腹胀,痢色无常,或如泔淀,日渐羸瘦,此候可疗。
若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生痂痛痒,渐渐流引,绕于两耳,时时目赤,头发稀疏,脑皮光紧,头大项细,肌体羸瘦,亦可治也。若唇口被蚀,齿龈作五色,或尽峭黑,舌下有白疮,上 有窍子,口中时有臭气,齿龈渐染欲烂,亦可治也。若下部开张,有时赤烂,痒不可忍,下痢无常,亦可治也。若疳蚀脊膂,十指皆痒,自咬指甲,头发作穗,脊骨如锯,有时腹胀,有时下痢,若急治之,无不瘥也。
《圣惠》凡小儿肝藏疳,若目睛带青脉,左胁下硬,多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气所冲,不可治也。心藏疳,若爱惊啼,常好饮水,便食辛味,耳边有脉,舌上有黑靥者,不可治也。脾藏疳,若肚大唇无血色,人中平满,下痢无度,水谷不消,好吃泥土,皮枯骨露,不可治也。肺藏疳,若咳逆气促,多泻白沫,身上有斑生如粟米大,色若黑者,不可治也。肾藏疳,若爱食酸咸,饮水无度,小便如乳,牙齿青黑,耳脑干燥,肩竦骨枯,不可治也。又五疳有五绝候,一,衬着脚中指底,不觉疼。二,抱着,手足垂 无力。三,病未退,遍身不暖。四,脏腑泻青涎,及沫不止。五,项筋舒展无力。如此之候,皆不可治也,凡医用药,切在审详也。
〔洁〕疳者,小儿病癖或久吐泻,医者妄投转过之药,小儿易为虚实,致令胃虚而亡津液,内发虚热,外消肌肉,一脏虚则诸脏皆弱,其病目胞肿,腹胀,痢色无常,渐加瘦瘠,久不痊可,是肠胃有风积,法当宣风散(痘发热)导之,后各根据本脏,补其母。
〔钱〕诸疳,皆根据本脏补其母,及与治疳药,冷则木香丸,热则胡黄连丸主之。
疳在内,目肿,腹胀,利色无常,或沫青白,渐瘦弱,此冷证也,使君子丸主之。
疳在外,鼻下臭烂自揉、鼻头上有疮不着痂,渐绕耳生疮,治鼻疮烂兰香散,诸疮白粉散主之。肝疳,当补肝,地黄丸主之。心疳,当补心,安神丸主之。脾疳,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肾疳,当补肾,地黄丸主之。筋疳,当补肝,地黄丸主之。
肺疳,当补脾肺,益黄散主之。骨疳,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大抵疳病当辨冷热肥瘦,其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热者胡黄连丸,冷热之疳,尤宜如圣丸(疳泻)。故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凡有可下,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至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惟多则妙。〔杨〕热者凉之,冷者温之,冷热者温凉之,此其要也。热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烂,头疮湿急名曰疳虚。泻痢频并名曰疳积。五心虚烦名曰疳热。毛焦发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