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61-证治准绳·类方-第55页

浸少时,嚼薄荷吞药,用水送下。咽不得,即用十五丸捣细,用皂角 水调,灌下即开。又治小儿急慢惊风,牙关紧急,不可开者,亦用皂角水调涂牙龈上,入咽即活。
法制半夏
(《御药》) 消饮化痰,壮脾顺气。
用大半夏,汤洗泡七遍,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半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研细,温 水化浸半夏,上留水两指许,频搅,冬月于暖处顿放,浸五日夜,取出焙干,用铅白霜 一钱,温水化,又浸一日夜,通七日尽取出,再用浆水慢火煮,勿令滚,候浆水极熟,取 出焙干,以瓷器收贮。每服一二粒,食后细嚼,温姜汤下。又一法,根据前制成半夏,每 一两,用白矾水少许渍半夏,细飞朱砂末淹一宿,敛干焙用,根据前法。亦可用生姜自然汁渍焙用。
神芎导水丸
(《心印》 下同)
黄芩(一两) 黄连 川芎 薄荷(各半两)
大黄(二两) 滑石 黑牵牛(头末。各四两)
河间制,治一切热证,其功不可尽述。设或久病热郁,无问瘦悴老弱,并一切证可下 者,始自十丸以为度。常服此药,除肠胃积滞,不伤和气,推陈致新,得利便快,并无 药燥搔扰,亦不困倦虚损,遂病患心意。或热甚必急须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
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动脏腑,有益无损。或妇人血病下恶物,加桂半两,病微 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自下也,凡老弱虚人,脾胃经虚,风热所郁,色 黑齿槁,身瘦萎黄,或服甘热过度,成三消等病,若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病于内则神 志躁动,怫郁不开,变生诸证,皆令服之。惟脏腑滑泄者,或里寒脉迟者,或妇人经病,产 后血下不止,及孕妇等,不宜服。
十枣汤(见水肿。)
舟车神 丸
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两,俱醋炒) 大黄(二两) 黑牵牛(头末四两)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半两) 轻粉(一钱) 取蛊,加芜荑(半两)
为末,水丸。空心服。
河间根据仲景十枣汤例制出此方,主疗一切水湿为病。戴人云∶十枣泄诸水之上药,所 谓温药下者是已。如中满腹胀,喘嗽淋闭,水气蛊肿,留饮癖积,气血壅滞,不得宣通,风 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久新疟痢等,患妇人经病带下,皆令按法治之,病去如扫,
故贾同知称为神仙之奇药也。缘此方河间所定,初服五丸,日三服,加至快利后,却常 服以病去为度。设病愈后,平人能常服保养,宣通气血,消运饮食。若病痞闷极甚者便多 服,反烦满不开,转加痛闷,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加至快利为度,以意消息。小儿 丸如麻子大,随强弱增损,三四岁者三五丸,根据前法加减。至戴人变为神芎丸,神秘不传。
然每令病患夜卧先服百余粒,继以 川等药投之,五更当下,种种病出,投下少末,再 服和膈药,须以利为度,有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轻者可一二度止,重者五六度 方愈,是擒纵卷舒之妙,临证制宜,非言可谕。观其药虽峻急,认病的确,自非老手谙 练,有大负荷者,焉敢见诸行事。予每亲制用之,若合符节,然又随人强弱,当根据河间 渐次进服,强实之人,根据戴人治法行之,神效。
大圣浚川散
大黄(煨) 牵牛(取头末) 郁李仁(各一两) 木香(三钱) 芒硝(三钱) 甘遂(半钱)
评曰∶此下诸积之圣药也。诸湿为土,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 复燥干,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 自热生,而热气多为兼病。《内经》云∶明知标本,正行无间者是也。夫湿在上者,目黄 而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肢满痞膈痿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 去者,久则成形。世俗不详《内经》所言留者攻之,但执补燥之剂,怫郁转加,而病愈 甚也。法当求病之所在而为施治,泻实补虚,除邪养正,以平为期而已。又尝考戴人治法,
假如肝木乘脾土,此土不胜木也,不胜之气,寻救于子,已土能生庚金,庚为大肠,味辛 者为金,故大加生姜,使伐肝木,然不开脾土,无由行也,遂以舟车丸先通闭塞之路,是 先泻其所不胜,后以姜汁调 川散大下之,是泻其所胜也。戴人每言,导水丸必用禹功散 继之,舟车丸必以 川散随后。如寒疝气发动,腰脚胯急痛者,亦当下之,以泻其寒水。
世俗喑于治体,一概卤莽,有当下而非其药,终致委顿而已。岂知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 花可以下湿,大黄芒硝可以下燥,如是分经下药,兼食疗之,非守一方,求其备也。故 戴人曰∶养生与攻 ,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是难言也。
<目录>第二册<篇名>咳嗽属性:《金匮》∶咳而脉浮者,
浓朴麻黄汤
主之。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干姜 细辛(各二 两) 小麦(一升)
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麦熟,去渣,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