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61-证治准绳·类方-第5页

者加五味子二十粒。昼夜不 得睡,乃因心事烦扰,心火内动,上乘阳分,卫气不得交,入阴分,故使然也。以朱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昼 亦得睡。十日后,安抚曰∶不得睡三月有余,今困睡不已,莫非它病生乎?予曰∶不然,卫气者,昼则行 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此卫气交入阴分,循其天度,故安抚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红,
隐涩难开,宜以
当归连翘汤
洗之。
黄连 黄柏(各五分) 连翘(四分) 当归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时时热洗。十三日后,至日晡,微有闷乱不安,于前冲和汤又加柴胡 三分,以升少阳之气,饮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卧,减自汗恶寒,躁热胸膈痞;原小便多,服药后小便减 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闻香臭,口知味,饮食如常,脉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闷,会厌 后肿,舌赤,早晨语言快利,午后微涩,宜以
玄参升麻汤
治之。
升麻 黄连(各五分) 黄芩(炒,四分) 连翘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参 甘草 僵蚕(各二 分) 防风(一分)
上 咀,总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稍热噙漱,时时咽之,前证良愈。止有牙齿无力,不能 嚼物,宜以
牢牙散
治之。
羊胫骨灰 升麻(各二钱) 生地黄 黄连 石膏(各一钱) 白茯苓 人参(各五分) 梧桐泪(三分)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临卧擦牙后,以温水漱之。
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云∶汗出偏 沮,使人偏枯。余思《针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 气乃复。又云∶陷下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 之温之,以上证皆宜灸刺,为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 壮,及至灸疮发,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于尺泽穴,
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兴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
清肺饮子
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白芍药(五分) 人参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门冬 麦门冬(各三分) 陈皮(二分半)
甘草(生二分,炙二分) 黄芩 黄柏(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汗多,加黄 五分。后以
润肠丸
,治其胸 膈痞满,大便涩滞。
麻子仁(另研泥) 大黄(酒煨。各一两半) 当 归尾 枳实(麸炒) 白芍药 桃仁泥 升麻(各半两) 人参 生甘草 陈皮(各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除桃仁、麻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服。初六日得 处暑节,暑犹未退,宜微收,实皮毛,益胃气,秋以胃气为本。以
益气调荣汤
主之,药中加时药,
使邪气不能伤也。
人参(三分,为臣,益气和中) 陈皮(二分,为佐,顺气和中) 熟地(二分,为佐,养血润燥,泻阴 火) 白芍(四分为佐,补脾,微收,治肝木之邪) 白术(三分,为佐,养胃和中,浓肠胃) 升麻(二分,为 使,使阳明气上升,滋荣百脉) 当归(二分,为佐,和血润燥) 黄 (五分,为君,实皮毛,止自汗,益元 气) 半夏(三分,佐,疗风痰,强胃进食) 甘草(二分,炎,为佐,引用调和胃气,温中益气) 柴胡(二分,
为使,引少阳之气,使出于胃中,乃行于天上。) 麦门冬(三分,为佐,犹有暑气未退,故加之安肺气,得 秋分节不用)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忌食辛热之物,反助暑邪,秋气不能收,正气得 复而安矣。
四物汤(见鼻衄。)
〔小便不利〕
《三因》白散子
治肝肾中风,涎潮壅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目眩晕。兼治阴证伤寒,六脉沉伏,
及霍乱吐泻,小便淋沥不通。
大附子(去皮脐,生) 滑石(桂府者,各半两) 制半夏(七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姜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心冷服。霍乱,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 通、灯芯、茆根煎。
〔痰涎壅盛〕
二陈汤(见痰饮。)
星香汤
(《易简》) 治中风痰盛,服热药不得者。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藿香正气散
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吐泻。常服除山岚瘴气,伏暑吐泻,脚转 筋。加香薷、扁豆、黄连,名藿薷汤。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苏茎叶 藿香(各三两) 浓朴 白术 陈皮(去白) 苦梗 半夏(各二两)
炙甘草(一两)
上 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