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 阿剌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添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 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
可用药五两,再加去心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 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连进此三服,自然利小水,一日添如一日。
沉香琥珀丸
治水肿一切急难证,小便不通。
琥珀 杏仁(去皮尖) 紫苏 赤茯苓 泽泻(各半两) 葶苈(炒) 郁李仁(去皮) 沉香(各一两 半) 陈皮(去白) 防己(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以麝香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
人参煎汤送下。量虚实加减。
人参木香散
治水气病。
人参 木香 茯苓 滑石 琥珀 海金砂 枳壳 槟榔 猪苓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日进三服。
大沉香尊重丸
治蛊胀腹满,水肿遍身,肿满气逆,呕哕喘乏,小便赤涩,大便不调,
一切中满下虚危困之病。
沉香 丁香 人参 车前子 葶苈(炒) 槟榔(各二钱) 青皮 白牵牛 枳实(炒) 木通 (各四钱) 胡椒 海金砂 蝎梢(去毒) 木香 茯苓 肉豆蔻(各二钱半) 白丁香(一钱半) 萝卜 子(六钱,炒) 滑石(三钱) 郁李仁(去皮,一两二钱半)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姜汤送下,日 进三服。忌盐、鱼、果、肉、面食,只可食白粥。
续随子丸
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
人参 木香 汉防己 赤茯苓(面蒸) 大槟榔 海金砂(各五钱,另研) 续随子(一两) 葶苈 (四两,炒)
上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汤送下,食前。
<目录>第二册<篇名>胀满属性: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枳术汤
(《金匮》)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防己椒苈丸
(《金匮》)
防己 椒目 葶苈(炙) 大黄(各一两)
末之,蜜为丸,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钱。
浓朴七物汤
(《金匮》)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锉) 桂枝(三两) 生姜(五两)
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痢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黄 汤(疑即黄 建中汤。)
平胃散(见中食。) 双解饮子(见疟。)
中满分消丸
(东垣) 治中满热胀,有寒者不治。
黄芩(去腐,炒,夏月一两二钱) 黄连(净炒。各五钱) 姜黄 白术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猪 苓(去皮。各一钱) 白茯苓(去皮) 干生姜 砂仁(各二钱) 枳实(炒黄) 半夏(汤泡。各五钱) 浓朴(姜 制,一两) 知母(炒,四钱) 泽泻 陈皮(各三钱)
上除茯苓、泽泻、生姜外,共为细末,入上三味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 服一百丸,焙热,白汤下,食后服。量病患大小加减。
中满分消汤
(东垣) 治中满寒胀。
黄 吴茱萸 浓朴 草豆蔻仁 黄柏(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 (各三分) 人参 青皮 当归 黄连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 柴胡(梢) 干姜 川乌 荜澄茄(各二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大忌房劳、酒、面、生冷、硬物、油腻。
广术溃坚汤
(东垣)
广术(煨) 黄连 柴胡(去芦) 甘草(生用) 神曲(炒) 泽泻(各三分) 陈皮(去白) 吴茱萸(汤泡)
青皮(去白) 升麻(各二分) 黄芩(去黑皮) 草豆蔻仁(煨) 浓朴(姜制) 当归(梢) 益智仁(各五分)
红花(二分) 半夏(七分) 如渴加葛根(四分)。
水二盅,先浸药少时,煎至一盅,稍热服。忌酒、湿面。
半夏浓朴汤
半夏(一钱) 浓朴(八分) 炒曲(六分) 当归梢 猪苓 京三棱 升麻(各四分) 肉桂 苍 术白茯苓 泽泻 橘皮 生黄芩 草豆蔻仁 生甘草 柴胡(各三分) 木香 青皮(各二 分) 吴茱萸 干生姜 黄连(各一分) 红花苏木(各半分) 桃仁(七个) 昆布(少许) 渴加葛根(三分)。
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渣,稍热服。二服后,前证又减一半,却于前药中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