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者死也。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下利脓血,里急后重,积热已深,故以白头翁汤大苦大 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程林曰∶热利下重,则热迫于肠胃,非苦不足以坚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热,故 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证湿热下注,故用白头翁汤,苦以除湿,寒以胜热也。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 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半锉,一半筛末,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 愈,余勿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 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注】详见《伤寒论·厥阴篇》内,不复释。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详见《伤寒论·大阴篇》内,不复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 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内,不复释。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 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按】此文脱简不释。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目录>卷五<篇名>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属性: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浙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注】诸浮数脉,谓寸、关、尺六脉俱浮数也。浮脉主表,数脉主热,若是表邪,则 当发热而洒淅恶寒也。今非表邪,应当发热,不当恶寒,若有痛处,乃当发痈之诊,非表 邪之诊也。
【集注】周扬俊曰∶病之将发,脉必兆之。夫浮数阳也,热也,浮数兼见,为阳中之阳,
是其热必尽显于外矣。而反洒淅恶寒,证不相应,何哉?必其气血凝滞,营卫不和,如 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是也,况其身 已有痛处乎。夫脉之见者阳也。其将发而痛者亦属阳,故曰∶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注】诸痈肿者,谓诸阴阳痈肿也。不论阴阳,凡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当以手掩 之肿上,热则能腐化成脓,故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也。
【集注】周扬俊曰∶师之所以教人,知痈已成欲其溃,未成托之起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 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注】痈生于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营肌肤,故枯皱如甲错也。腹皮急似肿胀,
但按之软,询之腹无积聚,审之身无表热,诊之脉数,非有外证也。此为肠内有痈脓也,主 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流通肠胃消痈肿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一名苦菜,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集解】徐彬曰∶薏苡寒能除热,兼下气胜湿,利肠胃,破毒肿;败酱善排脓破血利,
结热毒瓦斯,故以为臣;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 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详发其证,以明其治也。肠痈者,其证则少腹肿硬,按之即痛,可知 痈在内也;尿时如淋,尿色自调,可知肿碍之也。时时发热,汗出恶寒,似有表病,而 实非表病也。其脉迟紧,则阴盛血未化,其脓未成,可下之,大盒饭有血也。若其脉洪 数,则阳盛血已腐,其脓已成,不可下也。下之以大黄牡丹汤,消瘀泻热也。
大黄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