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注】气绝非谓脱绝,乃谓虚绝也。六腑之气,阳也,阳气虚不温于外,则手足寒缩。
阳虚则阴盛上逆,故呕吐哕也。五脏之气,阴也,阴气虚不固于中,则下利不禁,利甚则
中脱形衰,故手足不仁也。此发明呕吐、下利之原委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热汗出而厥,阳亡也。主之以通脉四逆汤,回阳胜寒,而
利自止也。
\x通脉四逆汤方\x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跗阳者,为
顺也。
【按】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阴负跗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
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注】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阴无阳之脉证也。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
事,急灸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
也,故死。
【集注】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阴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
来,反微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注】下利气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
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肠,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
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
以举陷亦可。
\x诃黎勒散方\x
诃黎勒(煨,十枚)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集解】李 曰∶气利者,下利气虚,下陷而滑脱也,诃黎勒性敛涩,能温胃固肠。粥
饮和者,假谷气以助胃。顿服者,药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
下治下制以急也。
若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注】下利脉数,内热利也,微热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设脉紧者,是表未衰,
故为未解也。
【集注】程林曰∶寒则下利,脉数有微热,则里寒去,汗出则表气和。表里俱和,故令
自愈;设复紧者,知寒邪尚在,是为未解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注】下利大热而渴,则为邪盛,脉弱则为正虚,不能愈也。今微热而渴,脉弱者,邪
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程林曰∶下利大热而渴,则偏于阳,无热不渴,则偏于阴,皆不能愈;以微
热而渴,知阴阳和,脉弱,知邪气去,故即自愈。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注】此承上条邪正俱衰,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设不瘥者,则必表和,热退而数
渴,仍然是里热未除也,故圊脓血。
【集注】魏荔彤曰∶下利,固以阳气有余为吉,又不可太盛,成热邪伤阴,致阳复有
偏胜之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注】此承上表里已和,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下利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
反浮数也,但尺中自涩,则知热陷血分,必圊脓血也。
【集注】徐彬曰∶下利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涩,涩为阳
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
程林曰∶寸脉浮数,为热有余,尺脉自涩,为血不足,以热有余,则挟热而便脓血。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下利之人,心下硬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皆平实有力,虽下
利,宜攻坚也。
【集注】李 曰∶下利,按之心下坚者,实也。设或脉见微弱,犹未可下,今三部脉
皆平,则里气不虚可知,自宜急下之。此凭脉又证书之法也。
\x大承气汤方\x(见痉病中)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
沉滑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宜大承气汤。
【集注】尤怡曰∶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