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桂枝芍药知母汤方\x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
两) 知母(四两) 防风(二两) 附子(炮,二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跗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注】跗阳胃脉也。谷气,胃气也。浮则为风外薄,滑则为胃实热,风热蒸于肌腠之
间,故汗自出。此发明黄汗,亦有因风热之义也。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注】少阴心脉也,心主血。心脉浮而弱,弱则为血虚,浮则为风邪,风血相搏,而交
争于经络之间,故疼痛牵引如掣也。此发明历节亦有因血虚之义也。
【集注】李 曰∶风在血中,则剽悍劲切,无所不至,为风血相搏。盖血主荣养筋骨者
也,若风以燥之,则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养,故疼痛如掣。昔人曰∶治风先养血,血生风
自灭。此其治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注】盛人脉盛,不应涩小;盛人气长,不应气短。今盛人脉涩小,短气,是形气脉
息不合也。审其证,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询其由,得之于饮酒汗出当风也。此又
发明历节不止一端之义也。
【集注】徐彬曰∶盛人,肥人也。肥人湿多,脉得涩小,此痹象也。于是气为湿所搏
而短,因风作使而自汗,气血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湿,何以脉骤涩小,
岂非酒湿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岂非湿而挟风乎?脉证不同,因风则一,故
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目录>卷二

<篇名>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属性: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
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注】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前以明
邪气聚于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
肥,故骨弱肌肤盛,是以不任疲劳,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
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
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
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针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
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集注】周扬俊曰∶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
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
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而
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风,
何以反得寒脉也?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紧脉也,针以泄之,
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
物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
阳寸口关上俱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
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
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主黄 桂枝五
物汤者,调养荣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集注】周扬俊曰∶此申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
微,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
也?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既小紧,则
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则疼痛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
风痹象之,非真风痹也。于是以黄 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
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x黄 桂枝五物汤方\x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夫男子平人,脉大力劳。极虚亦为劳。
【注】男子平人,应得四时五脏平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