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伤寒发热下利而厥,反烦躁不得卧者,乃寒盛于中,孤阳扰乱也。或发热下利至甚,厥逆不止,即 不烦躁,亦为表阳外散,里阳内脱,故均死也。
【集注】成无己曰∶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卧,病胜脏也,故死。《金匮要略》
云∶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伤寒发热,为邪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腑 脏气绝,故死。
程知曰∶厥阴病,但发热即不死,以发热则邪出于表,而里证自除。若外发热而内厥逆,下利不止,且至 烦躁不解,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而主死矣。
张璐曰∶躁不得卧,肾中阳气越绝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为危候,以四肢为诸阳之本故也。
加以发热躁不得卧,不但虚阳发露,而真阴亦已消尽无余矣,安得不死乎?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复利,虽身有微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下焦虚寒不固,
为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其阳也,阳回则可望生矣。
【集注】方有执曰∶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之有微热,
故虽厥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使之复也。
程知曰∶言呕而厥者,宜温其下也。呕者,邪气上逆也。脉弱小便利,虚寒见于下也。身有微热,当为阳 邪在表,然见厥逆,则为阴盛于里,而微阳有不能自存之忧也。
汪琥曰∶按诸条厥利证,皆大便利。此条以呕为主病,独小便利而见厥,前后不能关锁,用四逆汤以附子 散寒,下逆气,助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逆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太阴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蛔也。今干呕者,有声 无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厥阴之寒,上干于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于太 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
故呕而头痛也。以吴茱萸汤主之,从厥阴本治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呕而头痛者,宜温中而降逆也。
张锡驹曰∶呕者,有声有物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今干呕吐涎沫者,涎沫随呕 而吐出也。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必内有痈脓,故曰不可 治,但俟呕脓尽自愈也。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当治。若治其呕,反逆其机,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无 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脓尽则热随脓去,而呕自止矣。
【集注】汪琥曰∶肺胃成痈,由风寒蕴于 经络,邪郁于肺,或入胃腑,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血积而为痈。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
郑重光曰∶邪热上逆,结为内痈,肺胃之痈是也。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注】厥阴中风,该伤寒而言也。脉微,厥阴脉也。浮,表阳脉也。厥阴之病,既得阳浮之脉,是其邪已 还于表,故为欲愈也。不浮则沉。沉,里阴脉也。是其邪仍在于里,故为未愈也。
【集注】成无己曰∶脉浮,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故云∶欲愈。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证,故云∶未愈。
方有执曰∶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为欲愈也。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注】丑、寅、卯三时,厥阴风木乘旺之时也。正气得其旺,则邪自退,故病解。
【集注】方有执曰∶厥阴之解,自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卯而始。盖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 地辟,阴阳分,所以二经同旺,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
<目录>卷九<篇名>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属性:伤寒有六经之证,有六经之脉,证脉井然不杂,则可直指为某经之病。若两经、三经,阴阳混淆,不可以 一经名者;或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不归并一经者,则名曰合病。或二经、三经同病,其后 归并一经自病者,则名曰并病。论中所着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 经亦必有之可知矣。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阳明病脉迟,太阴病大实痛,是 太阳、阳明合病也;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也;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 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也。是虽无合病之名,而确有合病之实。且三阳皆有发热证,三阴皆有下利证,如发 热而下利,是阴阳合病也。阴阳合病,若阳盛者属阳经,则下利为实热,即论中所谓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太 阳少阳合病者是也。阴盛者属阴经,则下利为虚寒,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