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5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130页

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 度。五匕者,即今五铢钱边五字者,抄之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
药以升合分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
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纳散药物,按仰之正尔,微动令平尔(李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 合半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去心皮柞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 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穣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 三枚。枣大小三枚准一两。干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 为正。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 称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 为正。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 称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两为正。云一把者,
二两为正。
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根据方多少;大略药二十两用水一斗者,煮取四升,以此为难。然利汤 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服汤宜小沸,热则易下,冷则呕涌。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令相及,并视人之强弱羸瘦,病之轻重,为之进退增减。不必局于方说,则活 泼泼地也。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称尔!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
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桐子 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四十梧子准之。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附∶三阳三阴经脉各图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
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侠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 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r足太阳膀胱经图\ps101a1.bmp\r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
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外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下入 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r足阳明胃经图\ps101a2.bmp\r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 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 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 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r足少阳胆经图\ps101a3.bmp\r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 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r足太阴脾经图\ps101a4.bmp\r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 心之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 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r足少阴肾经图\ps101a5.bmp\r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
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 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r足厥阴肝经图\ps101a6.bmp\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