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按】不和当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
【注】此申上二条之义也。病家人来言病者发热烦极,师未即去,明日到,病患向壁静卧,此热已去,因 知其差。假令脉不和缓,未可言愈,必和缓而始可断其已愈也,推之腹痛亦然。此篇首所云∶设有不应,消息 诊看。消息者,谓今日之望,异于昨日之问闻也。
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
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此设治诈病之法也。盖仲景不欲人售其欺,亦不欲医为其欺而妄治也。医者玩此而揣摩之,则彼不 敢欺,而我不妄治矣。
【集注】程知曰∶彼以诈病,我以诈治,非良工不能具是巧也。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注】阴阳相引故欠,欠者先引气入而后呵之,故谓之呵欠。阴阳不相引则病,相引则和,故曰∶欠者 无病也。诊脉时,有呻吟 病苦之声,故曰∶呻者病也。言迟者,语言謇涩,故曰∶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痛极艰于发声,摇头以意 示缓,故曰∶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风病筋络不利,故曰;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气不能接,故 曰∶坐而伏者,短气也。凡腰痛者,皆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根据倚不可,故曰∶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凡心 痛者,皆伛偻护其痛处,故曰∶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集注】方有执曰∶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风。头属 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短气者,里不足也。此条八者,皆望而知之之事也。
张志聪曰∶师持脉者,犹言师但持脉而不问也。八条皆察人之神情,得人之病机,所谓望而知之者。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人病恐怖者,阳神不足也。阳不足则恐,神不足则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不润泽也;怖 则气随神乱,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而乱也。
【集注】方有执曰∶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系貌。脱色,犹言失色也。盖 内气馁者,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程应旄曰∶此示人察色合脉之法,恐则气下神被夺矣,故脉细而且不定,面色白而且脱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注】津液少则脉涩,唇口因以干燥,此因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集注】程应旄曰∶不饮如与人 气,至二三日汤水不沾唇之类。肺失游溢精气,故脉涩而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注】愧者,羞也。羞则神色荡而不定,故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察色合脉,以意消息而知之之类也。
【集注】程应旄曰∶以上数条,不论有病无病,凡人有所负于中,辄复形之色与脉也。于此推之,以意消 息,则诸病之情,无不可即外以征内矣。
问矣∶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患 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 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注】脉有灾怪,谓因药而变灾怪也。假令人病太阳病,得太阳脉,脉证相应,因为作太阳病汤药与服之;
比还,如食顷,病患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师问曰∶我先来不见此证,今乃灾变怪异,缘何作此吐利?病者 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此灾怪耳!望、问固医家之事,亦须病患毫无隐讳,方能尽医所长。仲 景为病家服药未告于医,医失问先服何药,故出此条以示戒耳!
【集注】成无己曰∶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张志聪曰∶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脉与形证相应也。或有旧时服药,
今乃发作者,言送汤如食顷,所投之药未周于经,必旧时服药之故也。
<目录>卷十六<篇名>辨脉法属性:辨者,别也。辨脉者,辨别诸脉之名也,法者,诸脉部位、至数、形状、相类、相反,别之各有其法也。
脉名者也,如浮、沉、迟、数、滑、涩诸脉之名是也。部位者,如浮、中、沉,上、下之部位是也。至数者,
如迟三至,数六至之至数是也。形状者,如滑流,涩滞之形状是也。相类者,如弦与紧,滑与动之类是也。相 反者,如浮与沉,虚与实之反是也。皮肤取而得之,谓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谓之沉。此以脉之上下部位而得 名也,是则凡脉因部位而得名,皆统乎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