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时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
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矣,宜大承气汤。
【集注】方有执曰∶其期也,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程应旄曰∶下利瘥后,而余邪之栖于肠胃回折处者未尽,是为伏邪。凡得其候而伏者,仍应其候而伸下,
则搜而尽之矣。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脉也。下利脉反滑,是证虚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 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程应旄曰∶滑为实,故可行通因通用之法。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腹中不满而痛者,病或属虚,若满而痛,则为实矣,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张璐曰∶腹中既满且痛,为实结无疑,急须下之。
程应旄曰∶病腹中满痛,虽在阴经,亦可下,不必其为阳明矣。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注】伤寒后不解,脉沉,沉而有力者,内实也,宜以下解。然其人必午后小有潮热,故取大柴胡两解之也。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双弦,谓左关、右关皆见脉弦也。左关脉弦,肝本脉也;右关脉弦,木刑土也。弦者,饮也;迟者,
寒也。心下硬者,是肝邪挟寒饮而伤胃,故不可下,乃生姜泻心汤证也。若脉大按之紧,是阳有余而阴亦实也,
乃有余之硬,非胃伤者比,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也。
<目录>卷十五<篇名>辨不可下病脉证篇属性: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注】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微,尺脉涩,阳虚血少之诊也。汗既不可,下亦不 可,均为阳虚故也,若误下之,则寒虚内竭,心下痞硬,必成太阴误下下利之痞硬矣。
【集注】程应旄曰∶误汗亡阳分之阳,误下亡阴分之阳,无阳则阴独,而地气得以上居,故心下痞硬。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 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注】此亦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弦,尺脉微,上实下虚之诊也。微弦为虚,既不可 汗,亦不可下,下虚故也。
【集注】成无己曰∶虚家下之,是为重虚。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
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
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注】此谓关脉浮濡沉弱,寸脉浮,尺脉数也。关濡弱为中气虚乏,寸浮无力为阳虚,尺数无力为血虚。
阳虚故汗自出而恶寒,血虚故身痛振寒而栗,中气虚乏故胸膈气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引于胁也。
振寒相搏,形如疟状,里邪不实,表邪未解,医反下之,虚阳未罢之表尽陷于里,故令脉虚数无伦,发热狂走 见鬼,心下为痞,少腹甚硬,小便淋漓、尿血也。
【集注】张璐曰∶寸口浮濡而关弱尺数者,以其人阳气本虚,虚阳陷于阴分也,若误下伤血,必致狂走、
痞满、尿血也。
魏荔彤曰∶前虚寒之忌下易知,此虚而兼热之忌下难知,故两条相映互言,以示禁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营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营紧卫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 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 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因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 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 救,安可复追还!
【注】脉濡而紧,谓浮濡而沉紧也。濡则 卫表微,紧则营里寒,外有发热汗出恶寒之表,内有微呕心烦之里。医为有热,解肌发汗,表阳愈虚,而生烦 躁,里寒更急,心下痞硬,表虚里冷,故卒起头眩,怅怏不眠。若徒以客热在肤,不知中寒在里,而以冷水灌 身,虽客热因而时罢,但栗栗振寒,不容不重被而覆之,汗出必眩,惕振厥逆,下利清谷,烦躁不安而死,以 中外之阳两亡,不能复还也。
【集注】张锡驹曰∶汗出而冒巅者,汗出则阳气外亡,头昏冒而目不明,故曰冒巅。小便为微难,阳亡而 气不施化也。清谷不容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