粕受已。复化传入 大肠。故云心与小肠为受盛经曰。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
按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脾胃相通五谷消。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盖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洁古曰。脾胃 之气常通和。故曰脾胃相通五谷消也。
膀胱肾合为津庆。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五脏虽各 有其液。而所主者为肾。故曰膀胱肾合为津庆也。戴起宗谓非肾与膀 胱所专主。则谬矣。
三焦无状空为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所谓无状空有名者。此即内经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者 是也。又难经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 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 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 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此焦字当读作平声。
无有月旁。故曰无状。空有名也。至于下文肾脏歌内所云。两耳通为窍。
三附在斯之三 。准经脉篇为手厥阴之府。配十二经络。乃有形有 名。有经络者。其字读作去声。并有月旁。不可以无状有名之三焦。混作 有状有名有经络之三 也。
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胆为清净 之府。肝开窍于目。故能通眼目为清浮也。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医者。五脏安和。则出入息匀。然后能诊他人之脉。不至差忒也。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言医者。以中指对病患之掌后高骨。转而向前。则为关脉矣。
以此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上文既以中指定其关脉。则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不言而喻矣。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中部而名之曰关者。正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而为阴阳之关隘。此又 非所论于寸关尺之三部而言之也。
按脉经云。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
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如征必恶寒。
而烦扰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 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 此阴阳以察病也。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弦为少阳。主半表半里。然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今弦脉见于阳部。
为少阳有火。而作头痛。此从阳化则热也。阴部见弦。则为少腹有寒痛。
此从阴化则寒也。弦为气血收敛之脉。而见于关前。则为风寒外来。见 于关后。则为阴寒内生。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要知吐兼头痛。足少阳阳明。皆有此证。倘诊得关前之脉。数而带弦。则 为足少阳胆经之火。上攻于头。故吐而头痛也。若诊得关前之脉。数而 带洪。则为足阳明胃经之火。上攻于头。故亦吐而头痛也。阴脉见微。则 下焦之真火衰。衰则脾失其温养之源。故脾虚而作泻矣。然脐者。脾之 关也。吼有声也。
阳实应知面赤风。
关前。阳部也。面。诸阳之会也。实脉。阳火也。今阳部而见实脉。则热极生 风。故面赤而为风热也。或曰。数为热。实亦为热。同一热。何以证脉之不 同也。答曰。数脉者。火之从下而冲上也。或有虚实之分。实脉者。火之从 内而达外也。但实而无虚。
阴微盗汗劳兼有。
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则阳用事。寐则阴用事。盗汗者。人当寐时。则阳 不用事。阳不用事。而营气外泄。盗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既云阴微即泻。
而此复云阴微盗汗。何一脉而两病也。盖以其人兼有劳证。复得阴部 脉微。则为阴虚盗汗之证矣。
阳实大滑应舌强。
大则为火。实则为火有余。滑则为痰。火有余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煽。
则痰随火上关前阳部也。心居膈上。亦阳位。舌为心之外应。阳部而见 实大且滑之脉。则风火生痰。窒塞心窍。故舌因之而强也。
阴数脾热并口臭。
脾主中州。与胃为表里。虽赖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谷。行其津 液。然亦不可过旺。关后为阴。阴数则相火反乘脾土。脾热则传于胃。胃 为阳明。阳明开窍于口。故浊气上升。而口为之具矣。
阳微浮弱定心寒。
关前为阳。微浮弱为阳气衰。心主火。居于膈上。今阳部而见微浮弱脉。
则为阳气衰微。心火不足。故曰定心寒也。
阴滑食注脾家咎。
食注者。完谷不化也。滑主壅多阴。脉见滑。是脾胃失其运化之机。不能 腐熟水谷。故作食注而下矣。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夫九老。阳之数也。十老。阴之数也。欲辨关前关后阴阳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