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4-脉经-第14页

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
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 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 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
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
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 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 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
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者,泄,少气;尺肤 然( 然,《甲 乙》作热炙人手),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 然热,人迎大者,尝夺血;尺紧人 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 下三四寸,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 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涩、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一作气,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脉来过 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关上脉浮而大,风 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
云∶必吐逆),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 滑者,蛔动。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关上脉 大,
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 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 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目录>卷四<篇名>平杂病脉第二属性: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 痛,其人涩涩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