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2-脉症治方-第49页


上为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沸汤下药二十四粒。煮二三十沸。涝入冷水。沉 冷一时。下二丸煮药汤。昼夜二十四丸。服尽得微利为度。备急丸治伤寒冷之物。及治心腹卒痛。
大黄 干姜 巴豆(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下。
泻青丸治肝热 当归 川芎 龙胆草 防风 山栀 大黄 羌活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二丸。白汤下。
猪脊髓丸治阴虚诸症。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酒炒) 龟板(酥炙各二两) 熟地黄 山药 枸杞子 杜仲(酥炙去 丝) 牛膝(去芦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雄猪脊髓三条。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炒盐汤下。
青娥丸治肾虚腰痛。
杜仲 肉苁蓉 川巴戟(去心) 小茴香 破故纸 青盐 胡桃肉 上为末。用猪腰一副。蒸熟捣烂。和药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 酒下。
清空膏治偏正头痛。由风湿热上壅所致。
川芎(五钱) 柴胡(七柴) 黄连(一两二钱一半酒浸一半炒) 防风(去芦) 羌活(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五钱) 黄芩(三两一半生一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茶少许。调如膏。临卧抹在口内。以少汤下。如若头痛。加细辛 二分、太阴脉缓有痰。减羌活、防风、甘草,加半夏、一两五钱、偏头痛。减羌活、防风、
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发热恶热而渴。只以白虎汤加白芷、治之。
<目录>卷之四\附载名方<篇名>燥门方(计方五条)
属性:清燥汤治血虚筋痿。由燥胜也。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各一钱)
陈皮 茯苓 黄柏 苍术 麦门冬 生地黄(各八分) 猪苓 泽泻 黄连 神曲(各七分)
甘草(三分) 五味(十二粒) 升麻(三分) 柴胡(四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食远服。
浓朴汤治气虚秘结 浓朴 芍药(各一钱五分) 枳壳 陈皮 白术(二钱五分) 甘草(五分) 半夏曲(一钱)
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时服。
麻仁丸治大便结。风秘脾约。
麻仁(去壳) 郁李仁(去壳各一两五钱) 大黄(三两) 山药 防风(去芦) 枳壳(去穣麸炒各一两五钱)
槟榔 羌活(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七宣丸治大便结燥。小便赤涩。
桃仁(去皮尖炒二两) 柴胡(五钱) 枳壳(八钱) 木香(二钱五分)
甘草(一两) 大黄(煨五两) 郁李仁(去壳皮一两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食前临卧。各一服。以利为度。
滋肠五仁丸治津枯竭。大肠秘涩。传导艰难。宜此而润之。
柏子仁(五钱) 桃仁(去皮尖) 杏仁(去皮尖各一两) 郁李仁(去壳五钱) 松子仁(去壳衣 二钱五分) 陈皮(四两另为末) 加当归(二两合陈皮为末)
上将五仁另研为膏。入陈皮当归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火门 方(计方十条)。
黄连解毒汤治诸热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各等分)
上为 咀。每服五六钱。水煎服。
枳壳大黄汤下积热积滞。
大黄(三钱或五钱) 浓朴(一钱五分) 白芍药(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枳壳(一钱)
上作一服。枣一枚。姜一片。同煎。食远温服。
桂枝大黄汤即前方去枳壳。加桂枝、一钱五分、是也。专治腹痛。
清神益气汤补中。养血。去湿热。
人参(一钱五分) 白芍药 白术 甘草 陈皮 麦门冬 茯苓 升麻(各八分) 泽泻 苍术 防风(各一钱) 生姜五味 青皮 黄柏(各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
泻黄散治脾热 藿香(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
上为末。蜜酒拌。略炒。白汤送下。
凉膈散治诸热。
连翘 大黄(各一钱五分) 山栀 黄芩 薄荷(各一钱) 甘草(三分) 芒硝(二分五厘)
上作一服。加蜜少许。煎服。
妙香散 麝香(一钱) 人参 桔梗 甘草(各五钱) 木香(二钱) 茯苓 茯神 黄 远志 山药(
各一两) 辰砂(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
四制黄柏丸滋阴降火。
黄柏(去皮净)、一斤分作四分。每分四两足。一分童便炒褐色。一分乳浸炒。一分蜜拌炒。一 分盐酒拌。炒褐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盐汤下。
坎离丸降心火。滋肾水。
黄柏(童便浸一昼夜锉片炒褐色) 净半斤 知母(童便浸半日锉片炒净半斤)
上各为末。炼蜜为丸。辰砂三钱为衣。每服八九十丸。
空心莲子汤。或用山药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