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2-脉症治方-第1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阳疟多汗。加黄 (一钱五分)、以敛之。无汗。加葛根(一钱五分)、以发之。
阴疟多汗。加当归、芍药、地黄、黄柏、知母(各二钱)、以敛之。
无汗。倍柴胡、苍术,加升麻(七分)、葛根(一钱五分)、以发之。
胃弱食少。或服截药。伤脾胃。食少者。添人参(五分)、芍药(酒炒)、麦芽(各一钱)、砂仁、
(五分)、扁豆(八分)。
若因食积者。加山楂、神曲、枳实、草果(各一钱)、黄连(四分)、瘴疟。加槟榔、知母、葛 根、白芷(各一钱)、乌梅(三个)。
疟后变痢疾。补虚清热为主。添人参(五分),加砂仁(七分)、扁豆、黄连(各一钱)、木香、
(七分)、当归(一钱二分)、芍药(一钱五分)、槟榔(七分)、乌梅(二个)。
若欲截之。加常山(一钱五分)、槟榔、草果(各一钱)、乌梅(七个)、水二钟煎空心服。
若日久虚疟。或 疟。连岁不已。本方。去浓朴、苍术、川芎、藿香、青皮、减柴胡、
黄芩、一半。加黄 、当归(各一钱五分)、白芍药、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钱)、鳖甲、
(九棱或七棱者炙二钱)。
热多枣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钱)、麦冬、山栀(各八分)、
添黄芩(五分)。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钱)、干姜(一钱)、草果(一钱)、甚者。加 附子(一钱)、减柴芩一半。
春疟。加防风、干葛、白芷(各一钱)。
夏疟。加黄连、扁豆(各一钱)、香薷(一钱 秋疟。加知母、归身、贝母、杏仁、麦冬(各一钱)。
冬疟。加杏仁(一钱)、桂枝(八分)、干姜(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热不多。或无寒而但微热者。邪气已尽。夏月。用清暑益气汤。余月。用补中益气 汤。加麦冬、黄柏、短母(各八分)、滋补气血。截后调理。亦同此条。
又方 截疟丹截诸疟神效。历试有验。
人参(二两去芦) 雄黄(一两六钱另研) 辰砂(六钱另研)
上三味各为末。称定。于五月五日取五家粽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儿五丸。发日。五更 空心无根水煎青蒿汤送下。忌生冷鸡鱼一月。
【目录】卷之二【篇名】湿门属性:(伤湿 肿胀 黄胆 诸痛 喘嗽)
【目录】卷之二\湿门【篇名】伤湿(附痞脾香港脚)
属性:脉 沉细微缓。或涩或濡。皆为湿脉。浮濡为风湿。沉涩为寒湿。滑疾。身热。烦喘。胸满 。口燥。发黄。为湿热自甚。洪而动。湿热为痛。
症 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又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按戴氏云∶东 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多从外入。多从下起。腿肿香港脚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利 。渗泄。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湿面乳酪鱼肉辛香炙爆之物。或饮酒后。寒气拂郁。湿热之 邪。不能发越。故作肿胀。甚则水气胀满。通身浮肿如泥。按之不起。此则自内出也。辩其 多少。通利二便而渗泄之。贾氏云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而万物湿润。秋凉则万 物干燥。湿本不自生。因热拂郁而不能宣行。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脆弱之人。易于感冒。
岂必水不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治湿之 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知治也。
治 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有自外入者。谓阴雨地湿。皆自外入。宜 微汗散。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防风、羌活、白术、苍术、茯苓、甘 草、微汗为动而已。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桂枝等剂。湿在中下。宜淡渗利小便也。在下宜 升提。贾氏谓治湿用葶苈木香散。煎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利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 。亦妙法也。
方 加味五苓散治诸湿身重。小便不利。
白术(二钱) 白茯苓(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 肉桂(五分) 泽泻 苍术(各二钱) 羌活(
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服。
如湿在上。肩背疼。头重项强者。加防风、白芷(各一钱)、升麻(五分)、微汗之。
湿在中。腹胀脐突。小便不利。加木通、姜皮(各一钱五分)、湿在下。腰膝痛。足重不能移 。加薏芯仁(二钱)、木瓜、汉防己、黄柏(各一钱)。
湿热郁成黄胆。两服及遍身如金色者。加茵陈、石膏(各二钱)。
寒湿在下。腰重足痛。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钱)。
湿症汗多者。加黄 (一钱)、桂枝、当归(各七分)、麻黄根(一钱五分)、风寒湿三气合而为 痹。手足缓弱。肌体不仁。加防风防己当归、牛蒡子、威灵仙(各等分)。
诸痿因肺热所致。加人参、黄 、生地黄、麦门冬、防己、黄柏(各一钱)、五味子(十五 粒)、薏芯仁(一钱五分)。
风湿相抟。一身尽痛。手足痿痹。加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