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31-脉理求真-第11页

,或以一部稍乖者,是其受病在此,
而可以独名也。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
而更可以独名也。独义无过如斯。故内经三部九候论,则有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之谓耳。如独而 强者,则为病属有余;独而弱者,即为病属不足。独而有力有神,其脉虽强而不为过。(有力尤须有神。李东垣 曰∶脉病当求其神之有与无,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热而 有神,当泄其热,则神在焉;寒而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矣。寒热之脉,无力无神,将何恃而泄热去寒乎。
林之翰曰∶按东垣此论,深达至理。但以有力二字言有神,恐不足尽有神之妙。王执中曰∶有力中带光泽润滑 也。于解进矣。萧子 歌云∶轻清稳浓肌肉里,不离中部象自然。则又有进焉。)独而和缓柔弱,其脉虽弱,而 不为害。盖假独者易知,而真独者难明。得其要以求其独,则独无不在;失其要以求其独,则独其莫得矣。
(又从要字一层,剥出精义。)故善言独者,早以阴阳之原,(肾水为阴之原,肾火为阳之原。)气血之本,
(肾水为血之本,肾火为气之本,脾胃仓廪又为生气生血之本。)以求独之根。(知其根,则知其要;知其要,
则知其独。)继以顺逆之理,(约注云∶春夏洪大为顺,沉细为逆;秋冬沉细为顺,洪大为逆。男子左大为顺 ,女子右大为顺。凡外感症∶阳病见阳脉为顺,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阳脉亦为顺。内伤症,阳病见阳脉为顺,
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阴脉为顺,见阳脉为逆也。)取舍之道,(顺之则取,如有根有神有胃之类;逆之则舍,
如残贼败脱离绝之类。)并脉上下来去至止,晓然于胸,以识独之宜。(滑氏曰∶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 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 生于阴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 曰至,息曰止也。)然后临症施诊,以求独之所在(独在取舍明,轻重晓),则独存;以明独之所至(独至根 蒂知,真假识),则独出矣。故有见上为独,而其独偏在下也;见左为独,而其独偏在右也;见腑为独,而其 独偏在脏也;见表为独,而其独偏在里也。此其独可以意会(独有左右逢源之趣),而不可以言传;(独有难以 尽言之妙。)此其独可以独知(独有化裁尽变之义),
而不可以共觉矣(独有独觉难与时师共言之理)。苟无独知之明,(仅读医方快捷方式、叔和脉诀,何能独知。)
独见之真,(仅见一时之病,一方之病,何能独见。)独守之固,(仅守时师耳听之说,蔓衍汤方 之书,何能独守。)而曰惟我为独,(又从独字推进一层,妙义旋生。)独固是也,而恐则为独夫之独矣;独 亦是也,而恐则为毒人之独矣。(绣尝谓医有四失∶一曰字句不晓,二曰涉猎汤方,三曰株守一书,四曰剿袭 糟粕。凡此四失,必能毒人。)其尚得谓真正之独,与因应化裁之独哉。故曰持脉之道,贵乎活泼(一语括尽)
。若局守不变,则所向辄迷,又安能审独求真,而得病之所归者乎。
<目录>卷二<篇名>添加四言脉要属性:绣按四言脉要,始于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所着。盖以初学脉理未谙,得此可为诵习。故后靳州李言 闻、云间李士材、海盐冯楚瞻,皆于己着集内,将此删改,附刻篇末,业已行世。独惜尚有驳杂未清之 处,爰取士材改本,加意增删,俾文义简明,脉症悉赅,庶读者一览而知。而不致有繁多缺略之憾耳。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脉者,血脉也,血脉附气,周于一身,循环无间,故百骸皆资贯通,而寸口为各经诸脉大会之地。肺处至 高,形如华盖,凡诸脏腑各经之气,无不上蒸于肺,而于寸口之地宗而朝之耳。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医者复手大指,着于病患高骨之处,随以中指对抵以定关部。至于尺寸,则以前后二指着定。如病患长,
则下指宜疏;病患短,则下指宜密。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鱼际至高骨止有一寸,故以寸名;尺泽至高骨却有一尺,故以尺名;关界尺寸之间,故以关名。经曰∶身 半之上,同天之阳;身半之下,同地之阴。故以关前之寸为阳以候上焦,关后之尺为阴以候下焦,关处 前后之中以候中焦。凡诊必先从寸至关,从关至尺,定其先后,以推其理而寻其象也。
胞络与心,左寸之应。惟胆与肝,左关所认。膀胱及肾,左尺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与脾脉,
属在右关。大肠并肾,右尺班班。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女人之脉,右大为顺。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按古脏腑脉配两手,皆以内经所立脉法为定,而不敢易。左为阳,故男左脉宜大;右为阴,故女右脉宜大。
寸为阳,故男所盛在阳而尺恒虚;尺为阴,故女所盛在阴而尺恒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