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四钱) 益智(五分)
当归(一钱) 黄 (一钱) 牡丹皮(炙) 柴胡 半夏(各五分) 干姜(炒) 肉桂(一钱)
茯苓汤
治伤饮冷水,变成白痢,腹内痛,减食。
茯苓(六钱) 泽泻(一钱) 当归(四钱) 苍术(二钱) 生姜(二钱) 黄芩(三钱) 肉桂 (二钱) 猪苓(六钱) 甘草(半两,炙) 芍(一钱半) 升麻 柴胡(各二钱)
止痢神丸
川黄连 茱萸 粟壳(清泔浸三日。又酒浸七日,炒干,同上二味,同此制)
上末为丸。热则甘草汤下,寒姜汤下八十丸。
小柴胡去参汤
浑身热,挟外感。
没乳丸
治瘀血痢。
乳香 没药 桃仁 滑石 佐以木香、槟榔。苏木汤下。
保和丸
治食积痢。
噤口丹
治噤口痢,呕不纳食;亦治痢吐食。
枇杷叶(十张,蜜炙) 缩砂(十个,末)
熟蜜调,抹口上。
半夏(四钱) 人参(八钱)
姜煮干,焙末。以姜粉入香附,丸服,连多加参煎呷。
大承气汤
治下痢不欲食。
许学士云∶凡痢病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归、术为佐。见血前后,以三焦热论。
凡治痢病,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
又法,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沉沏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微细而 迟者 ,寒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也。凡谷消化,无问他证及色 ,便为热也。寒泄而谷化者,未之有也。
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川朴;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甘草为主。冬月,白芍药 一半、白术一半;夏月,制黄芩。先见脓血,后见大便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
先见大便而脓血者,制芩、归梢;脓血相杂下者,制连;大便腹不痛,白芍半之;身倦。目 不欲开,口不能言,黄 、人参;沉重者,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余同上。
【目录】卷二【篇名】十七、泄属性:
【脉】
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热也。脉沉细疾,目睛不 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此阴也、寒也。
【因】
湿多成五泄者,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证治】
胃泄,饮食不化、色黄,宜承气汤。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呕吐逆,宜理中汤。一云,肠鸣食不化者,经云脾虚。
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宜干姜附子汤。
小肠泄,溲便脓血,小腹痛,宜承气汤。
大瘕泄,里急后重,数圊不得,茎中痛,宜五苓散。
五病治虽不同,其湿一也。有化寒、化热之异故也。虚则无力,不及拈衣而已出,故谓 之不禁故也。温之、热之;实则圊不便,虚坐努责,宜下之。
痰积下流,因太阴分有积痰,肺气不得下流降而瘀,大肠虚而作泄,当治上焦,以萝卜 子等吐之。
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不胜。寒泄,大肠满而泄 溏。
风泄,久风为飧泄,乃水谷不化而出也,防风为君。
平胃五苓散
治湿泄、水恣泄、热泄。此方治一切阳证。
平胃散、五苓散、白术。热,加黄连、木通。
补胃丸
治气虚下溜。
四君子、白芍(炒)、升麻。
流积丸
治痰积下流。甚则吐之。
青黛 黄芩 海石 神曲 砂仁
止泻丸
肉豆蔻(五两) 滑石(春一两,夏二两,秋一两半)
寒,加神曲、砂仁、吴茱萸;热,加黄连、茯苓;滑,加诃子(煨)。
温六丸
清六丸
脾泄丸
白术(二两,炒) 白芍(一两,酒炒) 神曲(一两半,炒) 查子 半夏 (一两半) 黄芩(半两,炒) 苍术 虚,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荷叶煨饭丸。
姜附汤
治寒泄。
椒术丸
治湿泻。
川椒 苍术 肉果。
胃风汤
治风泄。
太平丸
治泄。
黄连 一方与干姜炮各一两,或加诃、归,名驻车丸;一方与茱萸各一两,或加芍药,又名苦 散。
肠鸣,乃湿与热相搏也;或大热亦然;或饮水亦鸣。
许论
泄泻有八。冷泻,脉微,宜暖药。热泻,胃中有热,伤寒多有脉数,宜凉 解之。积泻 ,脾脉沉弦,宜逐积。脾泻,同上条。气泄者,躁怒不常,伤动其气,肝气乘脾而泄,脉弦 而逆,宜调气。飧泄者,春伤于风,肝旺受病而传于脾,至季夏土而泄,宜泻肝补土。惊泻 者,因心受惊,惊则气乱,心气不通,水入谷道而泄,心脉散大者,是宜调心利水。病亟气 败而泻者,《素问》云∶门户不要也。
厥逆幽闷,困泻不止,四肢冷,困软不能转侧,下泄不知,脉亡阳,喘者死。
【目录】卷二【篇名】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