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辨其义。滑亦从之。而马吴诸家。仍原文而解之。简
按帝问有二或字。故举阴气盛于上。阳气盛于上之两端而答之。则新校正似是而却非。马云。乃上文之热厥耳。
高云。阳热之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乱则心神不宁。故暴不知人。以明暴不知人。
而为热厥之意。
\x下气重上而邪气逆\x 吴云。重。平声。并也。邪气。气失其常之名也。简按腹中论云。阳气重上。
有余于上。此亦论厥逆也。即是同义。
\x不知人也\x 志云。猝然昏 。或仆扑也。吴。此下。补逆之微者半日复。逆之甚者一日复。复则知
人矣十九字。简按经文未知旧如此否。要之不可定然矣。
\x厥状病能\x 马云。能。音耐。礼运篇云。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则能耐同。吴云。能。犹形也。张
同。志云。病能者。能为奇恒之病也。简按吴近是。详见病能论篇首。
\x肿首头重\x 简按脉解篇。肿腰 痛。着至教论。干嗌喉塞。乃与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月辰良。并同
字法。肿。志本作踵。非。
\x 仆\x 甲乙。作眩仆。吴云。 。目眩乱也。仆。颠仆也。马云。 眩而仆倒。乃上重下轻之证也。
\x阳明之厥\x 汪昂云。按阳明多血多气。详本症病皆有余。与虚而厥者不同。
\x癫疾欲走呼\x 简按阴阳类论云。骂詈妄行。巅疾为狂。王注。以肾水不胜。故胃气盛。而颠为狂。盖
与此同证。详见宣明五气篇。
\x后不利\x 志云。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
而不得卧也。
\x口干溺赤\x 甲乙。口。作舌。志云。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
火阴阳之气。上下不爽。故腹满也。
\x泾溲\x 简按诸家不释。但张云。泾。音经。水名。义难通。调经论王注云。泾。大便也。溲。小便也。
杨上善云。泾作经。妇人月经也。吴云。泾。水行有常也。溲。溺KT 也。泾溲不利。言常行之小便不利也。数
说亦未稳当。灵本神篇。亦有腹胀经溲不利之文。经。甲乙作泾。盖泾溲是小溲。集韵。泾。去挺切。泉也。
刘熙释名。水直波曰泾。泾。径也。言道径也。溲者。二便之通称。(国语。少溲于豕牢。史记仓公传。有大
小溲语。吴越春秋。太宰 奉溲恶。注。溲。即便也。恶。大便也。)故加泾字。别于大便。脉要精微论。言
小便为水泉。此亦一证。
\x阴缩肿\x 甲乙。无肿字。是。
\x以经取之\x 吴云。难经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者。是
正经自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六十九难)正此谓也。马云。若不盛不虚。则在胆取胆。而不取之肝。
在肝取肝。而不取之胆。所谓自取其经也。即名之曰经治。又曰经刺。
\x太阴厥逆\x 张云。按六经之厥。已具上文。此复言者。考之全元起本。自本节之下。另在第九卷中。
盖彼此发明。原属两篇之文。乃王氏类移于此者。非本篇之重复也。
\x治主病者\x 张云。谓如本经之左右上下。及原输等穴。各有宜用。当审其所主而刺之。余准此。
\x虚满呕变下泄清\x 吴云。少阴。肾也。肾间命门之火虚衰。不足以生脾土。故令虚满。虚满者。中
虚而满也。呕变者。水谷已变。犹呕逆而出。盖少阴在下。故食至下焦。其色已变犹呕也。泄清。下泄澄澈清
冷也。志云。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
不交。故下泄清冷也。按呕变。当作变呕。灵五味篇云。若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与此篇大义相同。且有声
无物曰呕。故不当作呕出变异之物解。高云。有欲呕之变证。简按佛典有变吐之语。知是呕变变呕。乃呕逆之
谓。诸注恐属强解。
\x前闭\x 高云。前阴闭结。
\x谵言\x 吴云。肝藏魂。魂失其守。故谵言也。
\x不得前后\x 张云。或闭结不通。或遗失不禁。不得其常之谓也。三阴俱逆。则脏气绝。阳明脉解篇
曰。厥逆连经则生。连脏则死。此之谓也。志云。阴关于下也。简按此谓二便不通。张注。或遗失不禁。误。
\x僵仆\x 高云。即上文发为 仆之义。
\x呕血善衄\x 志云。阳气上逆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此太阳之气。厥逆于上。以致迫血妄行。高
云。阳热之气。
不行皮毛内伤络脉。阳络伤则血外溢。故呕血善衄。简按吴本。无呕血二字。义不相蒙。 僭去之。非也。
\x机关不利\x 张云。机关者。筋骨要会之所也。胆者。筋其应。少阳厥逆。则筋不利。故为此机关腰项之病。
\x发肠痈不可治\x 张云。肠痈发于少阳厥逆者。相火之结毒也。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