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
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
\x名曰阴中之少阳\x 张云。所谓少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
\x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x 张云。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
明为阖。谓阳
气在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然开阖枢者。有上下中之分。
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义。而合乎天地之气也。志云。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
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x抟而勿浮\x 宋本。抟。作搏。简按王注。搏击于手。当从宋本。史仓公传。三阴俱搏者如法。不俱搏
者。决在急期。义与此同。高云。抟。音团。聚凝一而弗浮。志云。抟者。园也。高。勿。作弗。并误。
\x中为阴\x 吴云。中。腹中也。腹中为脾。冲脉在脾之下。高云。由外阳内阴之义。而推论之。然则中
为阴。中亦内也。太阴坤土在内。而居中也。简按马云。人身之中半。非也。
\x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x 马云。乃阴经中之绝阳。绝阳者。纯阴也。名曰阴之绝阴。绝阴者。尽阴也。
简按灵系日月篇云。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通作蹶。汉食货志。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师古注。蹶。尽竭
也。(史记仓公传。厥阴。作蹶阴。)又晏子春秋云。阴冰厥阳。冰浓五寸。并为王注之左证矣。徐删阴之绝
阳四字。似是。○张云。本篇所言。惟足经阴阳。而不及手经者。何也。观上文云。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
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言万物之气。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
为天。腰以下为地。言足则通身上下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为阴。故于三阳也。言阴
中之阳。于三阴也。言阴中之阴。然则手经亦有离合。其在阳经。当为阳中之阳。其在阴经。当为阳中之阴。
可类推矣。
\xHT HT \x 熊。音中。高云。HT 。冲同。盖本于新校正别本。简按HT 。字书并引本经。不释其义。篇海
云。音中。字汇补
云。一本作冲冲。非。以HT 音冲也。王注为往来之义。必有所据。通雅云。忡忡。犹冲冲也。古素问作HT HT

忡仲。忧貌。出诗召南。冲冲。行也。出广雅。义不相涉。盖根据音而漫解者。



<目录>卷二

<篇名>阴阳别论篇第七

属性:吴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简按有五脏别论。经脉别论。吴义为长。
马云。据篇中有别于阳者。知病处也等语。则别当彼劣切。非也。
\x四经十二从\x 马云。四经者。肝心肺肾为四经。而不言脾者。寄旺于四经之中也。十二从者。手有
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而十二经脉之行。相顺而不悖也。吴云。十二从。十二支也。十二支不复主事。但
从顺于四经。故曰十二从也。张云。从者。即手之三阴。从脏走手等义。简按四经虽无明据。当从王注。如十
二从。则从王吴之义。为十二辰十二支。则至人有二字而穷矣。若根据马张之说。而为三阴三阳。则至下文云应
十二脉而穷矣。宜置于阙如之例。
\x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x 高云。凡阳有五。肝心脾肺肾。皆有和平之阳脉也。五五二十五阳者。肝
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胃脉。夏时。
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
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
\x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x 志云。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脘所生之阳气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
谷之精气。以资养五脏者也。四时五脏之脉。皆得微和之胃气。故为二十五
阳也。简按王注。为人迎之气。误。
\x别于阳者知病处也\x 吴云。言能别于阳和之脉。则一部不和。便知其部有病。是能知乎病处也。
\x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x 吴云。别真脏之阴脉者。则知其死于克贼。持于相生。如肝病真阴脉见。死于
庚辛。心病真阴脉见。死于壬癸。下文。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之类。皆是也。
\x三阳在头三阴在手\x 张云。三阳在头。指人迎也。三阴在手。指气口也。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
也。为之行气于三阳。盖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阳明动脉曰人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阳在
头。又曰。足太阴者。三阴也。为之行气于三阴。盖三阴之气。以太阴脾气为本。然脾脉本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