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宋本。兵。作锥。志高亦同。并误也。



<目录>卷一

<篇名>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属性:\x夫自古通天者\x 王注六节脏象云。通天者。谓元气。即天真也。然形假地生。命惟天赋。故奉生之气。
通系于天。禀于阴阳。而为根本也。宝命全角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四气调神大
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此其义也。简按此解颇明备。
\x生之本本于阴阳\x 志云。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
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简按吴以生字接上句。未稳贴。
\x六合\x 高诱注淮南云。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
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故曰六合。一曰。四方上下为六合。
\x九州\x 淮南坠形训云。神农大九州。桂州迎州神州等是也。至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
分为九州。王注所载九州。见书禹贡。
\x十二节\x 志云。骨节也。两手两足。各三大节。简按王注为十二经。非也。春秋繁露云。天数之微。
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待。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
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六节脏象论。无五脏十二节五字。此节之义。当考灵邪客篇。淮南天文训。
\x其气三\x 高云。凡人之生。各具五行。故其生五。五行之理。通贯三才。故其气三。简按六节脏象论
云。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其气三。成三才。则高注难从。而王马吴并云。
天气地气运气。张则云。三阴三阳。俱未允焉。太平经云。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出后汉书襄楷传注。
其气三。或此之谓与。杨上善太素注云。太素分为万物。以为造化。故在天为阳。在人为和。在地为阴。(出
弘决外典钞。)三十一难杨玄操注云。天有三元之气。所以生成万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气。以养身
形。六十六难虞庶注云。在天则三元五运。相因而成。在人则三焦五脏。相因而成也。素问曰。其气三。其生
五。此之谓也。
\x数犯此者\x 志云。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
寿命之本也。
\x苍天之气\x 张云。天色深玄。故曰苍天。简按诗。彼苍者天。王为春天误。
\x传精神\x 张吴并云。传。受也。
\x此谓自伤气之削也\x 马吴诸注。伤下句。简按据王注。八字一句为是。
\x阳气者若天与日\x 马云。本篇所重。在人卫气。但人之卫气。本于天之阳气。惟人得此阳气以有生。
故曰生气通天。惟圣人全此阳气。苛疾不起。常人则反是焉。灵枢禁服篇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者。信哉。
本篇凡言阳气者七。谆谆示人以当全此阳气也。
\x不彰\x 高云。若失其所。则营运者不周于通体。旋转者不循于经脉。故短折其寿。而不彰着于人世矣。
简按史记五帝本纪。帝挚立。不善崩。索隐曰。古本。作不着。音张虑反。犹不着明。
\x阳因而上\x 高云。天气清净。明德惟藏。故天之默运于上也。当以日光明。是故人身之阳气。因之而
上。阳因而上。其体如天。卫外者也。其体如日。此阳气之若天与日也。
\x因于暑汗\x 王注云。此则不能静慎。伤于寒毒。至夏而变暑病也。此说非也。朱震亨详辨之。当考格致余论。
\x烦则喘喝静则多言\x 张云。暑有阴阳二证。阳证因于中热。阴证因于中寒。此节所言。言暑之阳者也。
故为汗出烦躁。为喘。为大声呼喝。若其静者。亦不免于多言。盖邪热伤阴。精神内乱。故言无伦次也。
\x汗出而散\x 张云。热病篇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此之谓也。简按张云。此言暑之阴者。非也。志
云。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如燔炭。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而散也。高云。若
伤暑无汗。则病燥火之气。故体如燔炭。
\x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x 朱氏格致余论云。湿者土浊之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而气清。其体虚。
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 短者。热
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文正而意明。高
云。大筋连于骨内。 短则屈而不伸。小筋络于骨外。弛长则伸而不屈。○朱氏新定章句。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
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句)首如裹。(句)湿热不攘。(句)大筋 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