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足太阳。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侠脊,贯肾,
入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次注足少阴。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入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次注手厥阴。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阳。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 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次注足少阳。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少阳 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 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
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 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 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阴。
\r十二经脉昼夜百刻流注之图\pt166a38.bmp\r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上内廉,循股阴,
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颈颡,连目 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夫天有五运,人有五脏。五脏者,应五行,乃金木水火土,五运者,乃风火燥湿寒,皆应阴 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用 针者先明脏腑阴阳,调和顺逆,补泻迎随。经曰∶一曰治神,调养神气,专精其身。二曰养身,
用针者以我知彼,用之不殆。三曰知毒药为真,攻邪宜顺王真之道,其在兹乎。四曰制砭石小大,
用针者随病所宜,内外调治,以平为期。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诸阳为腑病,诸阴为脏病。故曰 少阳、少阴,少血多气,太阳、厥阴,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阳明多气多血。是以刺阳明出血 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又曰治补有多少,力化有浅深,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期当 发,过者穴闭,精心专一,神不外营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引阴至阳,阴气隆至,针下热,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引阳至阴,阳气隆至,针 下热,乃去针。一经有五穴,五脏各归其本脏穴也。用针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不虚不实,
以经取之者,当刺本脏穴也。
\r图\pt166a39.bmp\r \r图\pt166a40.bmp\r 《素问》曰∶凡刺之法者,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 之。谨推昼夜百刻,人气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故人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 于中,一周于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计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 身,水下百刻。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故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月二十七日行 一周天,更行二日半,乃日与月相会,成一月,计日二十九度半,在人计二十九日。合个二十九 度半者,共五十九日,故月有大尽小尽。一岁日共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计三百五十四日。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成人间一年,今只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计三百五十四日,余却一十 一度四分度之一,计一十一日三时辰,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方成一章。至八十 章,然后盈虚之数尽,而复始也。
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以二十八日除之,得每日十三度有奇。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