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7-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14页

人。何以反得盛大之脉。)(调经论篇)
【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之有阳。犹天有日。)是故阳因而上。卫 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如枢运动。则寒气散。)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经曰。寒胜则浮。盖寒变为热。令人起居 惊扰。而神气浮越。)因于暑汗。(暑多挟湿挟虚。故多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暑先入心。而热熏肺。故烦喘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暑症无甚热。不宜汗。若热如燔炭。必汗以散之。)因于湿。首如裹。(头目昏重。如物裹之。)
湿热不攘。大筋 (音软。)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拘急。受湿则弛而长。故痿 。)因于气为肿。(气伤形而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坏。(王注。筋骨血肉。更代而坏。马注。四维。四肢也。按至 真要大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则四维乃四时也。二句总结上文四段。言 感此邪者。更历寒暑之代谢。则阳气尽坏矣。非单指因气而言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气张于外。精绝于中。)
辟积于夏。(如衣襞积。)使人煎厥。(煎烦厥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精绝所致。)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常行之经气阻绝。不周于形体。)而血菀。(郁同。)于上。使人薄厥。(有升无降而厥 逆。)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缓不能为容止。)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沮。止也。偏。不遍也。阳气不能周于一身。
无汗之处。必有半身不遂之患。)汗出见湿。乃生痤 。(痤,疖也。 。风瘾也。)高(膏同。)粱之变。足(能也。)生 大丁。受如持虚。(王注。如持虚器。以受邪毒。吴注。初起之时。不觉其重。)劳汗当风。寒薄为 。(粉刺。)郁乃痤。
(久则为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身形拘急俯偻。吴注。此阳气受伤。
不能养筋也。)陷脉为 。(漏也。音闾。亦音漏。寒气陷入血中。而生疡漏。)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 骇。(寒气留连于肉腠之间。由俞穴传化。而薄于脏腑。则为恐畏惊骇。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营气不从。(顺。)
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血逆于肉之条理。热聚为痈。)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汗未止。而为 风暑之气所烁。闭于穴俞。则发为风疟。故下文接言风。)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 害。此因时之序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气门。谓玄府。即汗孔。)是故暮而收拒。(阳气藏宜收敛。)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旦中暮。)
形乃困薄。风客淫气。(风之客邪。淫乱于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风气通于肝。风能生热。故伤精。)因而饱食。筋 脉横解。肠 为痔。(风木克制脾土。而为肠风血痔之症。)因而大饮。则气逆。(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因而强力。
(用力过度。或入房太甚。)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腰间命门穴上。有骨高起。)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 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 离决。精气乃绝。(生气通天论)
【素】五气所病。心为噫。(嗳同。脉解篇云。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也。)肺为咳。(肺属 金。邪中之则有声。)肝为语。(肝属木。木欲舒。故为语。)脾为吞。(坤土翕受。为吞。)肾为欠为嚏。(阴阳相引。故 呵欠。人之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而为嚏。盖肾络上通于肺也。)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哕。气牾也。俗作呃忒。寒盛 气逆故哕。肾志为恐。土下克水。故恐。)大肠小肠为泄。(二经虚则泄利。)下焦溢为水。(不能蓄泄。溢而为水。)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热实则癃闭。虚寒则遗溺。)胆为怒。(刚决善怒。)是谓五病。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骨属少阴。)
阳病发于血。(阳动阴静。阳乘阴。而发于血。)阴病发于肉。(肉属太阴。)阳病发于冬。(阳不能敌阴。)阴病发于夏。
(阴 不能胜阳。)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火盛狂癫。)邪入于阴则痹。(痹者。闭也。)搏阳则为巅疾。(头为 六阳之会。邪搏阳分。则为巅顶之疾。)搏阴则为喑。(三阴脉连舌循喉。邪搏之则不能言搏。灵枢俱作转。)阳入之阴则 静。(阳邪传入阴分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阴邪传出阳分。则怒。)是谓五乱。五劳所伤。久视伤血。(目得血而能视。)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