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
跷陷。(阳跷之脉。)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大惑论。作阳气满则阳跷盛。盛字是。又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
阳。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阳气虚故目闭也。)治之奈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以千里长流
水扬万遍。取五升。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煮为升半。饮一小杯。稍益。以知为度。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按半夏
能和胃而通阴阳。今人率以为燥而不敢用。误矣。)(邪客)
【素】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王注。阴阳之气不分别。张注。
汗乃阴液。外出之阳。阳热不从汗解。复入之阴。名阴阳交。又按五营运大论。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盖言脉也。)
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
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无所俾倚。)病而留者。
(留邪不退。)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灵枢热病论。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
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今脉不与汗
相应。此不胜其病也。(邪盛正衰。)狂言者是失志。(肾藏志。精衰故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汗出复热。脉躁疾。
狂言不能食。)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有病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风邪未退。)汗
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巨阳(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太阳主表。故先受邪。阳邪传入少阴之里。少阴经气。随太阳而逆上。)劳风法在肺下。(肾劳因风而得。故名劳风。
肾脉入肺。受风邪在肺下。)使人强上冥视。(头项强。好闭目。)唾出若涕。(肾为唾。肺为涕。肾热薰肺。故然。)恶风
而振寒。(阳气内伐。不能卫外。故内发热。而外恶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蕴热所结。)从口中若鼻
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有病肾风者。面 然。(头面足 。 然而肿。)壅害于言。(肾脉循喉咙。挟舌本。)
可刺不。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至必少气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
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
虚者。阳必凑之。(少阴气虚。太阳之热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热邪传入膀胱之府。)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肾中水气。上迫于肺。水热穴论。本在肾。
末在肺。示从容论。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
之所居。(背为阳。腹为阴。)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
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他脉亦有行足者。然胃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
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逼肺。(气。即火也。)心气不得下通。(心主血。)故月事不来也。(评热病论)
【素】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虚胀如鼓。亦名蛊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药病相知。)
二剂已。(其方用羯鸡矢。干者八合。炒香。以无灰酒三碗。煎至一半。滤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黑水二三次。
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渐皱至膝上。则愈矣。吴鹤皋曰。朝宽暮急。病在营血。鸡矢秽物。从阴化。可入营
血。又气悍能杀虫。又说。羽虫无肺。故无前阴。其矢中之白者。精也。又云。醴乃熟谷之精。能补中土而行营卫。)有
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肝气臊。肺气腥。臭。气也。)出清液。(鼻流清涕。肺虚。)先唾血。(肝
肾虚。)四肢清。(冷也。脾虚。)目眩。(肝血不足。)时时前后血。(二便便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肾主闭藏。肝司疏泄。酒色无节。故男为精血衰少。女为月事不来也。)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此藏之阴气。诸注皆云。与心积伏梁不同。昂按。脉要精微论。以少腹有
形。为心疝。亦与此不同。)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