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下不足。故并走于上而厥
逆。)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外感阳
受。)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内伤阴受。)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
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
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
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全元起曰。不仁也。甲乙太素无不字。)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
聂辟。(聂皱襞积。)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调经篇)
【灵】风雨寒热。(外感之邪。)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
必因虚邪之风。(天有八方虚实之风。实风主长养万物。虚风伤人。主杀主害。)与其身形。(人有身形虚实之别。)两虚
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
为名。(因邪所舍之处。属某经则名为某病。)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马注。人身自纵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言
之。则以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为三部。故病有中上中下中表中里之异。)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在表。)皮肤缓
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竖。)毛发立则淅然。(寒貌。)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
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络邪传经。)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外则
恶寒。内则善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六经之俞穴。)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邪气间隔。)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岁露篇论疟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素问又作伏膂之脉。王注。谓膂筋之间。肾脉之
伏行者也。巢元方作伏冲。谓冲脉之上行者也。)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经邪入府。)贲(奔。)响腹胀。
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便溏如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皮里膜外。)留着于
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邪气淫佚。不可胜论。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三阳之络。)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鼻血。衄。女六切。)阴络伤(三阴之络。)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
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百病始生。)
【素】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
(风寒伤形则肿。伤气则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汤药。蒸熨。火灸。针刺四法。)弗治。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阳入之阴。则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金克木。)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王注。肝脉通
胆。善怒气逆。故厥。)胁痛出食。(肝气逆。故食入反出。)当是之时。可按(按摩导引。)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
(木
克土。)病名曰脾风。(木盛生风。)发瘅(王注。黄瘅。)腹中热。烦心出黄。(便出色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弗治。脾传之肾。(土克水。)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便出色白。淫浊之类。)一名曰蛊。(如虫侵蚀。)当
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水克火。)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音异。灵枢曰。心脉急甚为螈 。肾水
不生。心虚血燥。不能荣筋也。)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
(再传。火又克金。)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亦言其大较耳。吴鹤皋改三岁作三哕。欠理。)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
不必治于传。(卒暴之病。不必根据传次治。)或其传化有不以次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五志之火。时发无常。)
故令人有大病矣。(风寒为外感。五志为内伤。故病加重。)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喜为心志。肾因虚而乘之。)怒
则肝气乘矣。(肝乘脾。)悲则肺气乘矣。(肺乘肝。)恐则脾气乘矣。(脾乘肾。)忧则心气乘矣。(心乘肺。)此其道也。
(内
伤不次之道。)(玉机真藏论)
【灵】邪气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流。)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面则下阳明。(手足阳明经。)中于
项则下太阳。(手足太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