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症反似阳。阳症反似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毒最为杀厉。
伏藏肉裹。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风木克土。)夏伤于暑。秋必 疟。(暑热伏藏。复
感秋风。必为寒热之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王注。秋湿既多。冬水复旺。寒湿相搏。故嗽。喻嘉言改作秋伤于燥。
多事。)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
者。万物之能始也。(资始成能。)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为阳营守。)阳在外。阴之使也。(为阴捍卫。)阳胜则身
热。腠理闭。喘粗。(腠理不开。而气并于鼻。故喘粗。)为之俯仰。(不安之貌。)汗不出。(阳胜而腠理闭。故无汗。)
而热。齿干(阳明热盛。)以烦冤。腹满死。(热胀。内外合邪。故死。)能(作耐。)冬不能夏。(夏为火令。冬尚可耐。)
阴胜则身寒汗出。(阴胜多汗。阳虚不能卫外。)身常清。(冷。)数栗而寒。寒则厥。(四肢逆冷。)厥则腹满死。(寒胀。)
能夏不能冬。(冬为水令。)(阴阳应象大论)
【素】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
也。主内。(阴阳异位。)故阳道实。阴道虚。(更实更虚。吴鹤皋加阴道实。阳道虚句。)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
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外感阳受。内伤阴受。所谓从内从外。)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腑属。阳
脏属阴。)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便血下痢。)故喉主天气。咽
主地气。(肺系属喉。司呼吸。受气于鼻。胃系属咽。纳水谷。受气于口。)故阳受风气。(风为阳邪。)阴受湿气。(湿为
阴邪。)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从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灵枢曰。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
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所谓更逆更从也。)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天气。极则下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地气。极则上行。)(太阴阳明论)
【素】阳虚则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阳虚之人。无以卫外。虽不感邪。亦必畏寒。)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形劳气虚食少。
此内伤之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虚而生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虚之人。水不能制火。则内热自
生。)阳盛生外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汗孔也。)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此即今人
外感伤寒之症。)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涩。)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昂按。阴盛中寒血涩之人。何以反得盛大之脉。)(调经论篇)
【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之有阳。犹天有日。)是故阳因而上。卫
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如枢运动。则寒气散。)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经曰。寒胜则浮。盖寒变为热。令人起居
惊扰。而神气浮越。)因于暑汗。(暑多挟湿挟虚。故多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暑先入心。而热熏肺。故烦喘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暑症无甚热。不宜汗。若热如燔炭。必汗以散之。)因于湿。首如裹。(头目昏重。如物裹之。)
湿热不攘。大筋 (音软。)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拘急。受湿则弛而长。故痿
。)因于气为肿。(气伤形而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坏。(王注。筋骨血肉。更代而坏。马注。四维。四肢也。按至
真要大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则四维乃四时也。二句总结上文四段。言
感此邪者。更历寒暑之代谢。则阳气尽坏矣。非单指因气而言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气张于外。精绝于中。)
辟积于夏。(如衣襞积。)使人煎厥。(煎烦厥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精绝所致。)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常行之经气阻绝。不周于形体。)而血菀。(郁同。)于上。使人薄厥。(有升无降而厥
逆。)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缓不能为容止。)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沮。止也。偏。不遍也。阳气不能周于一身。
无汗之处。必有半身不遂之患。)汗出见湿。乃生痤 。(痤,疖也。 。风瘾也。)高(膏同。)粱之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