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则浑身牵痛,结 十载,从未孕育。头晕带下,食后吐酸,脉沉弦。
症由郁久伤肝,肝经气逆,致生风火,动血震络,腑气失降,呕眩浊逆,营卫失调,脉隧阻痹。治用两通厥阴、
阳明法。黄连、山栀(俱姜汁炒)、香附(童便制)、枳壳、郁金、茯苓、当归、贝母、橘络、丝瓜络,数
服症减。改用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白术,加贝母、郁金汁,合胶艾汤。数服而经渐调。
邹氏 因丧女哀悒,渐次胁痞,食入胀加,痰浊不降,呕苦便溏,脉虚迟。此悲愁郁损生阳,致气窒浊
壅,治在泄肝温胃。仿吴茉萸汤,吴萸、干姜(各五分)、制半夏、茯苓(各二钱)、枳壳、砂仁壳、橘白、
乌药(各八分)。三服呕止胀宽食进。改用通腑利湿。大腹皮(洗净,二钱)、浓朴(五分)、半夏曲(八分)、
椒目(十五粒)、茯苓(二钱)、砂仁壳(八分)、煨姜(钱半)。数服而安。



<目录>卷之三

<篇名>呃逆论治

属性:呃逆症,气逆于下,直冲于上,作呃忒声,由肺胃气不主降,
肝肾气不主吸故也。《内经》谓之哕。《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
亦可已。今谓之呃,其症因寒火痰食,以及伤寒、吐利、病后、产后多有之。举其纲,则寒呃、热呃、虚脱呃,
三者括之而已。寒呃宜温宜散,寒去而气自舒;热呃宜降宜清,火静而气自平;古方用柿蒂,取其苦温降逆。
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乃从治之法。虚脱呃则非大补真元,必难镇摄也。其寒滞为呃者,阴凝
浊逆。丁香散、二陈汤、橘皮干姜汤。其肺痹为呃者,咽阻胸闷。枇杷叶、川贝母、郁金、白通草、杏仁、
淡豆豉。其胃火为呃者,脉实便坚。安胃饮。其胃虚为呃者,虚阳上逆。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其怒动
肝火者,胁痛吐酸。佐金汤加白芍、山栀、金器。金器取镇逆以平肝,其气逆作呃者,肝邪乘胃。旋复代赭汤
加降香。其痰滞为呃者,饮停气阻。丁香二陈汤。其食滞为呃者,腹痛嗳腐。养胃汤去蔻、附、肉果,或大和
中饮去干姜、泽泻。伤寒少阳症哕逆者,半表半里,气为邪抑。小柴胡汤,或柴陈煎。寒加丁香,火加黄芩。
伤寒阳明症失下内热,三焦干格,阴道不行,气冲作呃者,宜去火,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减;去闭,承气汤。
逆气降,哕自止。其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者,橘皮竹茹汤加川贝。其病后发呃者,察其中虚,必补脾;察
其阴虚,必补肾。大补元煎,右归饮。其中焦脾胃虚寒,气滞为呃者,丁香柿蒂散,或理中汤、温胃饮,
俱加丁香。其下焦虚寒,肝肾不能畅达,或虚人元阳无力,易为遏抑而致呃者,归气饮,或理阴煎加丁香。
丹溪谓呃逆因肝肾阴虚,气从脐下直冲于口,由相火挟冲气上逆者。用大补阴丸,峻补真阴,承制相火。
东垣谓阴火上冲,吸气不得入,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用滋肾丸,壮水制火,引以归源,以泻阴中伏
热。此阳虚阴虚之辨,所当详审施治者也。产后呃逆,最危,四逆汤加人参,羌活附子汤,或桂心五钱,
姜汁三合水煎。急灸期门左穴,艾柱如豆大。《医通》曰∶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加茯苓、半夏。盖呃逆皆是寒热错杂,
二气相搏,故治之亦多寒热相兼之剂,如丁
香柿蒂并投之类。试观平人冷呃,令其思想则止,思则脾火气乘而胃和矣。



<目录>卷之三\呃逆论治

<篇名>呃逆脉候

属性:呃逆,如身强气盛,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气微,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目录>卷之三\呃逆论治

<篇名>附方

属性:〔寒滞〕\x丁香散\x 丁香 柿蒂(各一钱) 青皮 陈皮 炙草 良姜(各五分)
〔消痰〕\x二陈汤\x 夏 陈 苓 草 姜 加丁香,名丁香二陈汤。
〔寒呃〕\x橘皮干姜汤\x 橘皮 通草(各钱半) 参 桂(各一钱) 干姜 炙草(各五分)
〔火呃〕\x安胃饮\x 见本卷脾胃。
〔热呃〕\x橘皮竹茹汤\x 见本卷呕吐。
〔气逆〕\x旋复代赭汤\x 见本卷呕吐。
〔肝火〕\x左金汤\x 黄连 吴萸
〔食滞〕\x养胃汤\x 藿 朴 苓 夏(各一钱半) 肉果 人参 白术 陈皮(各一钱) 丁香 砂仁 蔻仁
沉香(各七分) 麦芽 神曲 甘草(各一钱) 川附(三分)
〔消食〕\x大和中饮\x 见本卷饮食。
〔少阳〕\x小柴胡汤\x 见一卷温。
〔少阳〕\x柴陈煎\x 即二陈汤加柴胡。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