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中风,虽风从外中,亦由内虚召风,其挛急偏枯,口 舌强,二便不爽,由风挟痰火壅塞,致营卫脉
络失和。先用通关,继则养血顺气,佐以消痰清火,大秦艽汤,或愈风汤。宣通经隧。风闭,用桂枝、羌活。
寒凝,用姜、附、桂心。热痞,用栀、芩、石膏。湿滞,用苍、朴、五苓。血瘀,用桃仁、牛膝、气滞,用
木香、枳壳、青、陈。痰阻,用星、夏、浮石、牛黄。类中风本非外风,猝仆昏厥,无 斜偏废等症,是宜
辨也。故叶氏谓内风乃身中阳气变化,肝为风脏,因血液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宜滋阴熄
风,濡养营络。以熟地、首乌、杞子、当归、牛膝、胡麻、石斛、五味子、甘菊、牡蛎。补阴潜阳,如虎潜、
固本、复脉之类。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宜温柔濡润。如沙苑子、苁蓉、杞子、人参、阿胶、当归。
通补,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风木过动,中土受戕,致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如六君子汤、
玉屏风散、茯苓饮,酸枣仁汤之类。风阳上升,痰火阻窍,神识不清,至宝丹。芳香宣窍,或辛凉之品,
如菊叶、菖蒲、山栀、羚羊角、天麻、丹皮、钩藤。清上痰火。若阴阳失交,真气欲绝,用参附汤回阳,
佐以摄阴,如五味、龙骨、牡蛎。此其治也。自士材以类中症,条分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
食中、恶中,而《金鉴》因之。火中,即河间所谓瘫痪,多由火盛水衰,心神昏冒,筋骨不用也。心火盛,
凉膈散。肾水衰,六味汤。虚中,即东垣所谓猝中昏愦,皆属气虚。烦劳气陷,补中汤。房劳精脱。生脉补
精汤。湿中,即丹溪所谓东南湿土生痰,痰热生风,因而昏冒。内中湿者,醇酒浓味,生冷过节,渗湿汤;
外中湿者,阴雨雾露,坐卧湿地,除湿汤。寒中,体强口噤。脐腹冷痛,姜附汤;身寒无汗,附子麻黄汤。
暑中,面垢晕倒,须分阴阳。得之受暑纳凉,寒外暑内,香薷饮,二香汤;得之赤日长途,中外皆热,昏仆
不醒,蒜汁合水灌之,
继以辰砂益元散。气实者,苍术白虎汤;气虚者,人参白虎汤。气中,气逆痰潮,牙关紧急,极似中风,但
中风身温,中气身冷,中风脉浮,应人迎,中气脉沉,应气口。苏合香丸灌之。俟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因
怒气逆,忽然昏噤,木香调气饮。有痰,星香散。食中,醉饱后或感寒,或恼怒,胃气不行,忽然厥逆,误
作中风、中气治,必死。姜盐汤探吐。感寒者,藿香正气散。气滞者,八味顺气散。恶中,飞尸鬼击,卒厥
客忤,肢冷口噤,苏合香丸灌之。俟少苏,服调气平胃散。



<目录>卷之一\中风论治

<篇名>中风脉候

属性:浮迟者吉,坚大急疾者凶。浮大为风,浮迟为寒,浮滑为痰,浮数有力为火,浮弦有力为气。沉涩
而数为血凝,寸关虚滑而大,为真气散。尺脉浮而无力,为肾气不足;尺脉洪弦而数,为肾气大亏。类中风脉,
迟缓可生,急数弦大者死;举之搏大,按之绝无,为孤阳无根据者死。口开眼闭,手撒遗尿,鼻鼾吐沫直视,昏
沉不醒,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头重,山根青黑,皆不治。



<目录>卷之一\中风论治

<篇名>附方

属性:〔中风〕\x小续命汤\x 麻黄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 防己 官桂 防风 附子 姜
〔表邪〕\x疏风散\x 麻黄(三两) 杏仁 益智仁(各一两) 升麻(一钱) 每服五钱。
〔经邪〕\x大秦艽汤\x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地 白芍 归身 川芎 羌活 独活 秦艽 石膏 白芷
防风 细辛 黄芩 姜
〔通治〕\x愈风散\x 大秦艽汤加 人参 黄 桂心 浓朴 柴胡 枳壳 杜仲 防己 知母 半夏
薄荷 蔓荆 甘菊 前胡 苍术 麻黄 枸杞 地骨皮
〔府实〕\x三化汤\x 大黄 枳实 浓朴 羌活
〔中脏〕\x麻仁丸\x 大黄 枳实 浓朴 芍药 麻仁 杏仁 蜜丸。
〔脾虚〕\x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姜(三片) 枣(二枚) 名四君子汤,
此加陈皮、半夏。
〔呕痰〕\x异功散\x 六君子汤除去半夏。
〔肾虚〕\x六味地黄丸\x 熟地黄(酒蒸晒八两) 萸肉 山药(各四两)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蜜丸。
〔阳虚〕\x八味地黄丸\x 六味地黄丸加桂心一两,名七味地黄丸,此再加附子一两。
〔中虚〕\x补中益气汤\x 黄 (钱半) 人参 甘草(各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姜 枣
〔滋肾〕\x补阴煎\x 熟地 黄柏 知母 龟板 白芍 当归 牛膝 虎胫骨 锁阳 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