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效。又二穴在足大拇指,亦如取手穴法,是名足鬼眼穴,如前灸 之大效。大人病此则名为癫,灸亦如之最良。
〔牛痫〕 大杼 鸠尾(尖下五分,炙三壮,不可多。)
〔羊痫〕 目直,作羊声。
百会 神庭 心俞 肝俞 天井 神门 太冲 〔猪痫〕 痰涎如绵,作猪声。
百会 巨阙 心俞 神门 〔马痫〕 张口摇头,角弓反张。
百会 心俞 命门 神门 仆参 太冲 照海 〔鸡痫〕 张手前仆,提住即醒。
申脉 <目录>卷十一\针灸要览<篇名>诸证灸法要穴属性:〔发背〕 心俞(疽。) 委阳(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缝。)
骑竹马穴 左右搭手,加会阳。
痈疽隔蒜灸法 凡患背疽恶毒,肉色不变,背如负石,漫肿无头者,势必重大。寻头之法,用湿纸拓在 肿处,看有一点先干者,即是痈头结聚之处。用大独头蒜,切作三分浓片,贴疽顶,以艾于 蒜上灸之,每三壮一换其蒜。又有背上初发赤肿,中间有如黄小米一粒者,有十数粒一片 者,尤宜隔蒜灸之。青囊书云∶外形如粟,内可容谷;外状如钱,里可着拳。慎勿视为微小,致 成莫大之患。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 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务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知痛。盖痛者为良 肉,不痛者为毒瓦斯。先不痛而后觉痛者,其毒轻浅;先痛而后反不痛者,其毒深重。故灸者 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昔人有灸至八百壮而愈者。灸后须随人虚实,服补中 托里助胃壮气等药,万无一失。盖未溃而灸,则能拔散郁毒,不令开大;已溃而灸,则能补 接阳气,易于收敛。然惟早觉早灸,方为上策。渊然刘真人曰∶毒发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 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过七日,则虽灸不能消散矣。缘其内脓已成,必须针去 方得宽松也。虽然,疽之为病,有五善七恶,临证之时,先须识此。前哲云∶五善见三则吉,
七恶见四则凶,倘见七恶,慎勿为灸,徒召谤耳。
又有疔疮一证,其形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 ,或如水泡,或痛不可当,或痒而难忍,
或皮肉麻木,或寒热头疼,或恶心呕吐,或肢体拘急,其候多端,难以尽状。皆须用前灸法,
甚则以蒜膏遍涂四围,只露毒顶,用艾着肉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者难愈。更宜多灸,百 壮以上,无弗愈者。
〔乳痈 乳疽 乳岩 乳气 乳毒 侵囊〕(近膻中者是。)
肩 灵道(二七壮。) 温溜(小人七壮,大人二七壮。) 足三里 条口(乳痈。) 下 巨虚(各二七壮。)
〔热毒〕 大陵 〔肺痈〕 吐脓。
肾俞(三七壮。) 合谷(二七壮。) 太渊(二七壮。)
〔顶上偏枕〕 风门(二七壮。)
〔胃痈〕 生于左者胃口疽,生于右者胃口痈。
曲池(二穴各三七壮。) 内关(七壮。)
〔肾痈〕 自肾俞穴起。
会阳(二七壮。)
〔附骨疽〕 环跳穴痛,恐生附骨疽也。
大陵 悬钟(三七壮。)
〔骨旋〕 肘尖(七七壮,不愈百壮。)
〔瘰 〕 蜂窠 自左边起,七七窍皆出脓。
肩 (七壮、九壮。) 曲池 此二穴,乃治 秘法也。
天池 天井(二七壮。) 三间(三七壮。)
〔锥锐 〕 右边生起。
肩 曲池 天井 〔盘蛇 〕 延颈生者。
肩尖(即肩 。) 肘尖(即曲池。) 人迎(七壮。) 肩外俞(二七壮。) 天井(二七壮。) 骑 竹马穴(三七壮。)
〔瓜藤 〕 胸前生者。
肘尖 少海 骑竹马穴 〔马刀〕 腋下者。
渊腋 支沟 外关 足临泣(颈腋俱治。)
疮出于颊下,及颊车边者,当于手足阳明经取穴治之,然肩 、曲池二穴亦妙。
合谷 足三里(各七壮。)
以上凡感毒深者,灸后再二三次报之,无有不愈。
瘰 隔蒜灸法,用独蒜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止,多灸自效。
又传验方,用癞虾蟆一个,破去肠,覆 上,外以真蕲艾照 大小为炷,于虾蟆皮上当 灸七壮或十四壮,以热气透内方住,亦从后发者先灸,至初发者而止。若虾蟆皮焦,须移 易灸之。灸毕服煎药一剂,其方用牙皂七个,僵蚕七条,栝蒌一个连皮子切碎,五味子一岁 一粒,上四味以水二钟煎熟,外加生煎大黄三五钱,量人虚实用之,一服即消,百试百效。
不问已溃未溃,经灸必愈。
〔瘿瘤〕 肩 男左灸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灸十八壮,左十七壮。
天突 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灸之妙。
通天(瘿。) 风池(百壮。) 大椎(颈瘿。) 气舍(灸五壮。) 云门(瘿。) 臂 (瘿。) 会(五壮。) 天府(五七壮。) 曲池(瘿。) 中封(瘿。) 冲阳(三壮。)
〔身面赘疣〕 当疣上灸三壮即消。亦有止灸一壮,以水滴之自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