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11-类经-第376页

宗筋之所聚,乃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疾病三十四。)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直阳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
散脉。肉里之脉。(针刺四十九。)
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针刺五十四。)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针刺二十四。此义与《本输篇》大同,详经络十六。)
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 足阳明也。三焦下 ,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经络十六。)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上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 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针刺七。)
膜原。(疾病六十六。)
筋膜。(疾病七十一。)
缨脉。(针刺五十五。《寒热病篇》作婴筋,针刺四十四。)
皮者道也。(针刺四十四。)
四街。(经络十二、十三。)
四关。(经络十五。)
两卫。(针刺七。)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疾病十八。)
<目录>二十九卷\会通类<篇名>六、标本属性: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
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 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见运气类三。)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
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 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运气六。)
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运气二十四。)
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论治二。)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论治十五。)
<目录>三十卷\会通类<篇名>七、气味属性: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
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见疾病类四。)
肺者气之本。(藏象二。)
气因于中。(疾病三十四。)
气内为宝。(论治十八。)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藏象二十七。)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经 络二十三。)
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疾病七十九。)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经络二十四。)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藏象十二。)
食入于阴,长气于阳。(疾病六十四。)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主阴,浊者主阳。(藏象十九。)
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 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 于勇士,气衰则悔,名曰酒悖。(藏象二十一。)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刺八。)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疾病二十一。)
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论治七。)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疾病五十八。)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论治类八。)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 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阳一。)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 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