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茸朱丸。
若不效。则独用鹿茸一味。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缘鹿 茸生于头。头晕而治以鹿茸。盖以类相从也。曾有头疼痛不愈。服茸朱丹而效。
<目录>卷之九·虚损门<篇名>虚炎短乏属性:虚炎阴阳不升降。下虚上盛。气促喘急。宜苏子降气汤。去前胡。下黑锡丹。或养正丹 气 急甚而不能眠卧者。沉附汤或正元饮。或四桂散去木香用沉香。并以盐煎。下黑锡丹或灵砂 丹。三妙丹。不效。则以前药下朱砂丹。
短乏者。下气不接上。呼吸不来。语言无力。宜补虚四桂饮。木香减半。加黄 山药各 一钱 若不胜热药及痰多之人。当易熟附子作生附。在人活法。余皆仿此。药轻病重。四桂饮不 足取效。宜于本方去木香加炒川椒十五粒。更不效。则用椒附汤。上焦干燥不胜热药 者。宜于椒附汤加人参一钱。寻常病当用姜附。而或上盛燥热不可服者。惟此最良。
气短乏力之人。于进药之外。选一盛壮男子。吸自己之气。嘘入病患口中。如此数次。
亦可为药力一助。此法不特可治虚乏。寻常气暴逆致呃者。用之良验。
<目录>卷之九·虚损门<篇名>惊季属性:(附健忘)
惊悸者。因事有所大惊。触忤心神。气与涎郁。遂生惊悸。此乃心虚胆怯所致。宜温胆 汤。呕则以人参代竹茹。
若惊悸眠多异梦。随即惊觉者。宜温胆汤。加酸枣仁莲肉各一钱。以金银煎下十四友丸 或镇心丹远志丸。酒调妙香散。
健忘者。所过之事。转盼遗忘。此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宜归脾汤。
<目录>卷之九·虚损门<篇名>怔忡属性:怔忡。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俗谓心忡脉乱是也。宜益 荣汤。
怔忡即忪悸也。忪悸与惊悸若相类而实不同。惊悸者。因事有所惊而悸。忪悸者。本无 所惊。常心忪而自悸。焉得无辨。
感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忪忡。各见本门。
因痰饮怔忡者。导痰汤加炒酸枣仁。下寿星丸。
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宜温胆汤。
去竹茹加人参柏子仁各一钱。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
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 之证。以血不足故示谷神嘉禾散。加当归半钱。黄 半钱。
<目录>卷之九·虚损门<篇名>五痫属性:痫有五。马牛鸡羊猪。五者以其病状偶类之耳。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发则头旋颠 倒。
手足触搦。口眼相引。胸背强直叫吼吐沫。食顷乃苏。俗止呼为发猪痫。疾发鸡风。宜星香 散。加全蝎三个。下苏角丸。
<目录>卷之九·虚损门<篇名>癫狂属性:(附心风)
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不省人事。目瞪不瞬。妄言叫骂。甚则逾垣上 屋。
裸体打人。当治痰宁心。宜辰砂妙香散。加金箔珍珠末。杂青州白丸子末。浓姜汤调下。吞 十四友丸。滑石六一汤。加珍珠末。白汤调下。
有病癫人专服四七汤而愈。盖痰迷为颠。气结为痰故也。如健忘如惊悸。如怔忡五痫。
亦宜用此。
如颠狂不定。非轻剂所能愈者。宜太乙膏及抱胆丸。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
无语时或错乱。有颠之意。不如颠之甚。亦痰气所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
下寿星丸。
有心经蕴热。发作不常。或时烦躁。鼻眼各有热气。不能自由。有类心风。稍定复作。
参苏 饮加石菖蒲一钱。有妇人狂言叫骂。歌笑不常。似祟凭根据。一边眼与口角吊起。或作颠治。
或作心风治。皆不效。乃是旧有头风之疾。风痰作之使然。用芎心汤加防风十分。数服其病 顿愈。
<目录>卷之九·虚损门<篇名>不寐属性: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虚者 六 君子汤加炒酸枣仁。炙黄 各半钱。痰者。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 下青灵丹。
伤寒不寐。当于活人书中求之。
自惊悸以后诸证。亦可用温胆汤加。或同金银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去取之。导 痰汤加石菖蒲半钱尤治。
大抵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心之剂。
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病愈不减。惟当以理痰气为第一义。
<目录>卷之十·拾遗门<篇名>渴属性:诸病中有渴。已各见本证。今特举其无病自渴与病瘥后渴者。参术散。四君子汤。缩脾 汤。或 七珍散加木瓜一钱。皆可选用。生料五苓散加人参一钱。名春泽汤。以五苓散和四君子汤。
亦名春泽汤。尤是要药。更兼作四皓粥食之。
诸病久损。肾虚而渴。宜八味丸。黄 饮。四物汤加人参木瓜各半钱。或七珍饮大补汤 去术加木瓜如数。诸失血及产妇蓐中渴者。名曰血渴。宜求益血之剂。已于血门吐血证中 论之。有无病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