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01-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11页

加川芎半钱。羌活七分。
有因伤暑。遂极饮以冷水。致暑毒留结心胸。精神昏愦。语音不出。煎香薷汤。化苏合 香丸服。
有因伤暑。用水沃面。或入水洗浴。暑湿相搏。自汗发热。身重。小便不利。宜五苓散 伤暑而大汗不止。甚则真元耗散。宜急收其汗生料五苓散倍官桂。或加黄 如术之数。
此亦古法也。伤暑自汗。手足厥冷者。煎六和汤。调苏合香丸。
伤暑自汗。手足时自搐搦者。谓之暑风。缘已伤于暑。毛孔开。而又邪风乘之。宜香薷 饮。或香薷汤。并可加羌活一钱。痰盛者。六和汤半帖。和星香散半帖。
暑月身痒如针刺。间有赤肿处。亦名暑风。末子六和汤。和消风散。酒调服。暑风而加 以吐泻兼作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帖。加全蝎三个。
有毒暑客于上焦。胸膈痞塞。汤药至口即出。不能过关。或上气喘急。六和汤浸冷。调 入麝香少许。
伏暑烦渴而多热痰者。于消暑丸中。每两入黄连末二钱。名黄连消暑丸。或二陈汤。或 小半 夏茯苓汤。并可加黄连一钱。暑气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自汗。大渴喜冷。
宜 香薷饮加黄连一钱。继进白虎汤。若服药不愈者。暑毒深入。结热在里。谵语烦渴。罔顾去 近衣。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当作热病治。可于伤寒阳明证求药。
<目录>卷之二·诸伤门<篇名>伤湿属性:(附痹)
伤湿为病。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小便秘涩。大便多泄。腰脚痹冷。皆坐卧 卑湿。或冒雨露。或着湿衣所致。并除湿汤。
又前诸证。而腰痛特甚。不可转侧。如缠五六贯重。皆由湿气入肾经。肾属水。从其类 也。宜肾着汤。或渗湿汤煎服。
小便秘。大便溏者。尚书。雨淫腹疾者是也。五苓散。吞戊巳丸。戊巳属土。土能克水 因以得名。五苓乃湿家之要药。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义盖取此。
伤湿而兼感风者。既有前项证。而又恶风。罔顾去衣被。或额上微汗。或身体微肿汗渍 衣湿 当风坐卧。多有此证。宜除湿汤。桂枝汤各半帖。和服。合微发汗。若大发其汗。则风去 湿在。已得汗而发热不去者。败毒散。加苍术一钱。防风半钱。
伤湿又兼感寒。有前诸证。但无汗。惨惨烦痛。宜五积散。和除湿汤各半帖微发汗已。
仍复热而渴者。除湿汤半帖。和五苓散半帖。
伤湿而兼感风寒者。汗出身重。恶风喘满。骨节烦疼。状如历节风。脐下连脚冷痹。
不能 屈伸。所谓风寒湿合成痹。宜防己黄 汤。五痹汤。详五痹。用药于风湿最宜。若因浴出。
未解裙衫。身上未干。忽尔熟睡。致及肾经。外肾肿痛。腰背挛曲。只以五苓散一帖。入真 坯少许。下青木香丸。如此三服。脏腑才过。肿消腰直。其痛自止。
<目录>卷之二·诸伤门<篇名>伤酒属性:伤酒。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晕。头痛如破。宜冲和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 加 干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汤。和缩脾饮。酒渴缩脾汤。或煎干葛汤。调五苓散。久困于酒。
遂成酒积。腹痛泄泻。或暴饮有灰酒。亦能致然。并宜酒煮黄连丸。多饮结成酒癖。腹中有 块。随气上下。冲和汤。加蓬术半钱。酒停胸膈。为痰饮者。枳实半夏汤。加神麦 各半钱 冲和汤。加半夏一钱。茯苓七分。
多饮酒积入脾。遂成酒黄。详见拾遗门疸证。
<目录>卷之二·诸伤门<篇名>伤食属性:伤食之证。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败卵臭。畏食。头痛。发热恶寒。病似伤寒。但身 不痛耳。治中汤。加砂仁一钱。或红丸子。小七香丸。和服。
食过多而伤。停留中脘。闻食气则呕。二陈汤加砂仁一钱。未愈。更加丁香半钱。或治 中汤 加砂仁一钱。丁香十粒。大呕不止者。大便去之。枳实半夏汤。加砂仁一钱。白豆蔻仁半钱 咽感应丸。
初因食一物过伤。得病后再食之。旧病复作。一味红丸子常服。
伤食腹痛胀满。大便不通。遂成食积。小七香丸一帖。用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去 姜。吞感应丸。
<目录>卷之二·诸伤门<篇名>伤食泻属性:(见大小腑门泄泻证)
伤于生冷油腻。停滞膈间。脾气不温。食难消化。或多餐糯食。及一切非时难化之物。
并宜红丸子。金上牢内消丸。
伤食兼感风寒。其证与前同。但添身疼一证。俗谓之夹食伤寒。宜生料五积散、或养胃 汤。
香苏饮。和解散。选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用泻。少见诸伤门。伤寒证。食蟹。太过致 伤。一味丁香足以治之。有饮食不节。伤食。以致半身不遂。状如中风。不可作风。治盖人 之饮食。下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伤肝食不理。故痰涎壅塞。若中风 然。亦有半身不遂者。肝主筋故也。治以风药则误矣。宜用消食之剂。其中当木瓜散。却不 可妄下之食毒物。非时物、多病。此不伤脾。不伤胃。而伤肝。病不在下故不可妄下。(饮 食下咽直入于胃。此云。由肝入脾。由脾入胃必自有说。)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