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胃火之盛,无肾水之润者,无怪乎
到口难咽也。
肝木之盛,抑之之法,必须和解。然和解之中而不用抑之之法,则火愈盛,木愈旺矣。方用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炒栀子三钱,当归二钱,白芥子一钱,柴胡一钱,荆芥一钱,泽泻一钱,水煎服。(〔批〕散风
汤。)此方用柴、荆以散肝木之气。
更妙用白芍、栀子以清肝木之火,火去而木衰,此善于抑之也。
张公曰∶抑治法,说得如此透辟,不刊之书,益信然也。
肾中之水,有火则安,无火则泛。倘人过于入房,则水去而火亦去,久之水虚而火亦虚,水无
可藏之地,则必上泛而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法当仍以补水之中,而用火热
之药,使水足以制火,而火足以生水,则水火有相得之美也。方用熟地三两,山茱萸一两,肉桂三钱,茯
苓一两,北五味一钱,牛膝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痰即下行,二剂而痰消无迹矣。盖肉桂乃补肾中火
之圣药。倘止用之以温命门,水亦可以下降。然而,不补其肾宫之水则肾宫匮乏,水归而房舍空虚,难
以存活,仍然上泛,故必用补水以补火也。方用熟地、山茱,纯是补水之药,而牛膝又是引下之绝品。
水有火之温,又有水之养,又有引导之使。自安然而无泛上之理也。



<目录>卷四(御集)

<篇名>扬治法

属性:\x论气沉血滞\x
天师曰∶扬治者,乃气沉而不能上,血滞而不能行是也。气得扬而展舒,血得扬而活动。倘沉抑不
扬,则必有呃逆 废之症。必用药以扬之,则气舒展而血活动也。方用当归三钱,白芍三钱,黄 三
钱,白术三钱,柴胡五分,熟地五钱,升麻五分,人参一钱,茯苓一钱,川芎一钱,水煎服。此八珍汤
也。妙是血气平补,若用甘草而不用黄 ,则不是八珍汤矣。气血平补,既无偏曲,而后以升麻、柴胡扬
之,使血气流动,自无气并血而成 废之症,亦无血并气而成呃逆之症矣。此扬治之不可废也,故又立一
门耳。设止补阳而不补
阴,则阳旺而阴愈消。设止补其阴而不补其阳,则阴旺而阳愈息。故必兼补之,而扬法始为有益,不可
与发散之一类而并观之也。
张公曰∶阐发细微,无可道。



<目录>卷四(御集)

<篇名>痰治法

属性:\x论治初起之痰 已病之痰 久病之痰 论老痰 顽痰\x
天师曰∶痰治者,痰塞于咽喉之间,虽是小病,而大病实成于此,古人所以另立门以治之。然而所立
之方,皆是治痰之标,不足治痰之本也,故立二陈汤,以治上中下新暂久之病,通治之而无实效也。今另
立三方,一治初起之痰,一治已病之痰,一治久病之痰。痰病虽多,要不能越吾之范围也。初起者,伤风咳
嗽吐痰是也。用半夏一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一钱,茯苓一钱,甘草一钱,苏子一钱,水煎服。二剂可以
消痰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也。上焦之痰,原止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而肺金气肃,何致火之上升
哉。已病之痰,痰在中焦也。必观其色之白与黄而辨之,最宜分明。黄者,乃火已将退也;白者,火正炽
也。火炽者,宜用寒凉之品∶火将退者,宜加祛逐之品。吾今立一方,俱可治之。白术三钱,茯苓五钱,陈
皮一钱,甘草一钱,白芥子三钱,栀子一钱,火痰加之,枳壳五分,水煎服。此方系健脾之剂,非祛痰之剂
也。然而痰之多者,多由于脾气之湿。今健其脾气,则水湿之气下行,水湿既不留于脾中,又何从而上出,
况又加之消痰之圣药,而痰有不安静速亡者乎。至于久病之痰,切不可以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
有不肾水亏损者,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
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五钱,茯苓三钱,山药三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山茱萸三钱,北五味
一钱,麦冬三钱,车前子一钱,益智仁三分,水煎服。此治水泛为痰之圣药。若火沸为痰者,内加肉桂一
钱。此方之妙,纯是补肾之味。而又兼祛湿之品,化痰之味。水入肾宫,自变化为真精,又安有升腾为痰
者乎。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有此三方,再看何症,出入加减,治痰无余事矣。
张公曰∶三方极妙,可为治痰之圣方也,然予尚有方在。初起之痰,用天师方可也。已病之痰,予方
亦佳,并附于后。用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二钱,益智仁三分,人参三分,薏仁三分。有
火者,加黄芩一钱∶无火者,加干姜一钱,水煎服。此方亦健脾而去湿,且不耗气,不助火之沸腾,二剂而
痰症自消。久病之痰,用予六味丸汤加麦冬、五味,实有奇功,可与天师方并传万古也。无火者,加附子、
肉桂可耳。
华君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