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 知母 竹叶心 热势减半,脉犹劲数,夏季久伏之邪,由里而发,汗泄不能解彻,稚年阳盛阴虚,病当 夜甚,从河间三焦并清法。
甘露饮。
脉数右大,渴饮神迷,闻声若在瓮中,舌边赤苔有刺,伏暑必挟湿化疟,热蒸迫从伤津 汁不复,脘中常闷。夫热病以存阴为先,疟已半月,须参里症,议清胃生津,若景岳玉女煎 鲜生地 麦冬 竹叶 生石膏 知母 甘草 体质阴虚,暑邪深入,着热渐渴,汗泄可解,此仲景所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病名瘅 疟。妄投苦辛消导,胃津劫损,气钝不知饥矣。
竹叶心 鲜生地 滑石 知母 牡丹皮 生草 营液劫尽,邪透膻中,遂心热惶惶,难诉苦况。丹溪谓∶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况先厥后 亦是肝病。用紫雪芳香走窜,勿使里邪结闭耳。汤药用饮子煎法,取轻清不滞,仅解在膈上 之蕴热,议用景岳玉女煎。
鲜生地 知母 竹叶 风米 麦冬 石膏 生草 脉左盛,邪留在血。寒热颇减未已,滋清里热,以俟廓清,不必过治。
鲜生地 生鳖甲 知母 天冬 丹皮 花粉 仲景云∶凡元气有伤,热邪不去者,当与甘药。人之一身,不外阴阳二气而成,知阳虚 中,阴虚用复脉,断断然也。是方全以复脉甘药护身中阴液,刘河间加入三石,名曰甘露饮 子,盖滋清阴药,能救阴液,并能驱逐热邪之深伏。上焦如雾,滑石之甘淡以驱之;中焦如 沤,石膏之甘辛寒以清之;下焦如渎,寒水石之甘咸寒以泄之,俾去邪不损真阴,非柴胡鳖 甲之比。方名饮子,取重药以轻投,斯入阴不滞,攻邪不伐,又与汤散方法迥异耳。夏月最 宜进商,奈世人忽而不究者颇多,故辨及之。
复脉汤加三石。
春季失血,是冬藏未因,阴虚本病无疑。小愈以来,夏至一阴未能来复,血症再来,原 病。今诊得右脉急数倍左,面油亮,汗淋涕浊,舌干白苔,烦渴欲饮,交午、未蒸蒸发热,
头胀,周身掣痛,喘促嗽频,夜深热缓,始得少寐,若论虚损,不应有此见证。考《金匮》
云∶阴气先伤,阳气独胜,令人热胜烦冤,病名瘅疟。要知异气触自口鼻,由肺系循募原,
直行中道,布于营卫,循环相遇,邪正相并,则发热矣。津液被劫,日就消烁,火热刑金,
咳喘为甚,此与本病虚损划然两途。仲景定例,先理客邪新病,恐补则助邪害正耳。是以右 之诊为凭,议当辛甘之剂,驱其暑湿之邪,必使热减,议调本病,勿得畏虚养邪贻害,至嘱 桂枝 知母 麦冬 石膏 甘草 粳米 前法大清气分,兼通营卫,石膏佐以桂枝,清肺为多,其余皆滋清胃热,仍有生津之意 诊两手相等小数,交未末热势较昨似轻;右脉不甚急搏,而心热烦闷、作渴之象如昔。验舌 干白,舌边过赤,阴虚之体,其热邪乘虚入三焦,皆有诸矣。况冬病风寒,必究六经;夏暑 温热,须推三焦,河间创于宣明论中,非吾臆说也。凡热清片刻,议进甘露饮子一剂,服至 五日再议。
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桂枝 白芍 麦冬 鲜生地 阿胶 人参 炙草 火麻仁 先用清水二盏,空煎至一半,入药煎四五十沸,澄清冷服。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夜热早凉。犹然行动安舒,未必真重病伤寒也。但八九日病来小愈 食粉团腥面,当宗食谷发热,损谷则愈,仲景先未尝立方。引腹痛洞泄,食滞阻其肠胃,火 腑不司变化。究其病根,论幼科体具纯阳,瘦损于病前,亦阳亢为消烁。仲景谓∶瘅疟者但 热不寒。本条之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热烁烦冤,令人消烁肌肉,亦不设方,但曰以饮食消 息主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后天胃气耳。洞泻既频,津液更伤;苦寒多饵,热仍不 已,暮夜昏谵,自知胸膈拒痛,腹中不和,此皆病轻药重,致阴阳二气之残惫。法当停药与 谷,谅进甘酸,解其烦渴,方有斟酌。
疟来呕吐,失血成块且多,乃平素劳伤积瘀,因寒热攻动胃络,瘀浊遂泛。血后肢冷汗 阳明虚也。但疟邪仍来,口渴胸痞。虽是热邪未尽,然苦寒枳、朴等药再伐胃气,恐非所宜 鲜生地 生鳖甲 知母 生白芍 牡丹皮 竹叶心 疟热攻络,络血涌逆,胁痛咳嗽。液被疟伤,阳升入巅为头痛。络病在表里,攻之不肯 散,议搜血分留邪伏热。
鳖甲 丹皮 知母 鲜生地 桃仁 寒水石 面赤口渴,脉大而空,劳倦夹虚,不可纯作时疟感治。
桂枝木 炙甘草 泡淡黄芩 生白芍 南枣肉 生姜 脉空搏,面赤舌白,消渴汗出,昼夜不已,两足逆冷,寒热潮迟。此积劳阳虚,外邪易 陷,本虚标实,复进柴葛加消导,谓之劫津,仍宜和营主治。
归建中去糖。
又
淡黄芩 知母 花粉 乌梅 广皮白 制半夏 草果 枳实 白芍 外寒势缓,热渴势甚,此少阳木火迫劫胃汁,脘中津衰。热蒸痰饮,倘饮水过多,中焦 不运,恐为水结。仿白虎之意,不泥其方,以示勿太过耳。
鲜竹叶 飞滑石 乌梅肉 麦门冬 知母 生白芍 胃为肝阳之扰,冲气如呃,热时烦躁不眠,纯属里证,法当酸苦泄热,俾阳明凝和。
知母 淡黄芩 生鳖甲 卷心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