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汤。
木防己 杏仁 知母 姜汁 石膏 浓朴 半夏
舌白口腻,痰多自利。湿热未尽,中焦不运,防变胀满。
川连 人参 半夏 白芍 枳实 茯苓
热邪内结,耳聋,自利稀水,用泻心法。
淡芩 生淡干姜 枳实 半夏 川黄连 白芍
湿郁太阴,热聚阳明,舌黄口燥,不欲食。此热因湿而生,议用桂苓甘露饮。
白术 猪苓 滑石 寒水石 茯苓 泽泻 石膏 肉桂
酒客湿胜,中焦阳气素亏,易痞易溏,不饥不饱,皆清阳不肯转旋;况烦劳伤阳,亦属
内症发热,非外感所致也。
杏仁 广皮白 煨姜 茯苓 浓朴 白蔻仁 半夏 泽泻
服理中后,胃痛泄泻转加,心热渴不欲饮,必有暑湿内结,暂用酸苦泄热。
川连 淡黄芩 炒广皮 乌梅 生白芍 木瓜
阳虚体丰,夏热耗气,胃弱不纳不饥,此九窍不和,都胃病矣。法当镇逆理虚,略佐苦
降,以胃为阳土,气下为顺耳。
人参 淡干姜 川连 代赭石 茯苓 生白芍
脉渐阴浊上僭,与真武法,减术换参。
真武法两日,脘中有知饥感,与阳渐结痞无疑。阴浊得泄,即当温养太阴,使脾阳鼓动
健运,冀其纳谷安然,用治中法。
人参 益智仁 淡干姜 茯苓 广皮白 木瓜
潮热耳聋,有似阳邪。诊得脉空大,自利不渴,舌上粉苔,形枯色槁,岂是实证。议
以劳倦夹湿,从脾胃病治。
人参 广皮白 茯苓 炮姜 生益智仁 泽泻
交夏形瘦食减,气怯欲寐,世俗谓之疰夏。后天脾胃不和,热伤气也。
人参 白术 炒楂 砂仁 桔梗 茯苓 广皮 神曲 川连 米仁
热痛失治,三焦皆被邪结,不甚清明;左胁瘕聚有形,食下渐胀。大便日前颇利,目今
,是肠胃经络之邪未清,清空之窍尚蒙。调治之法,亦宜分三焦为法,白金丸可用,午后进
热邪深入为厥,阳气上冒神昏。病魔多日,已在血分,况脐下坚满乎!仲景云∶厥应下
,下之不止,利者死。凡咸苦皆通阳,均谓之下,不必硝、黄也。
阴阳两为病伤,热邪深陷至阴,阴液涸尽,遂躁乱不已,已属至危。思从前诸医发散、
消导、苦寒、辛燥,都令劫烁阴阳。仲景云∶凡元气有伤而病不减,可与甘药。仿此。
复脉汤。
夏令热伏,入秋而发,即仲景谓阴气先伤,阳乃独发之谓。脉右搏数,胃汁受损。暂忌
浓味,进甘寒养胃,内热自罢。
卷心竹叶 知母 大麦仁 麦冬 白芍 乌梅肉
夏令伏邪,至深秋而发,发汗不解,继又泄泻。此伏里之证,与暴感不同,所以表散、
不能取效。病有四旬,脉细搏如刃,面色消夺,犹里热口渴,舌色白,病中溃泄,此久热迫
蒸,阴阳失守,苦药燥损,津液日枯。因热致病,医不以河间三时法则分三焦以逐邪,昧于
从事节庵陋习,宜乎淹淹不已。若不急调,久延虚怯一途,古人所谓因病致损也,慎之!
卷心竹叶 生地炭 生白芍 米炒麦冬 炒丹皮 乌梅肉
伏暑深秋乃发,是属里证,虽经遗泄,系阴虚夹邪。忌用温散,再伤阴液。今自利口渴
腹满,可与四逆散方法。
黄芩 枳实 六一散 生芍 广皮白
夏季暑热内伏,秋凉伏邪内发。初起耳窍流脓,已非风寒在表。今十余日大便不解,目
黄赤,舌起黄苔,耳聋昏谵,渐有内闭之状,非轻症也。
连翘 黄芩 大黄 黑栀 生甘草 枳实
急火煎四十沸,即滤清服。
湿热之邪郁于气分,身热目黄自利。夏月受之,深秋而发。
木防己 杏仁 黄芩 生石膏 枳实 白芍
脉沉目黄,气喘呛呕,脘闷肢冷潮热,汗出略缓,少顷复热。病九日不解,口干自利。
此湿邪内胜为热,三焦不通,夏伏至霜降而发,其病为重。
杏仁 半夏 山茵陈 鲜石菖蒲 浓朴 草果仁 茯苓皮 川通草
久痛,用辛温两通气血不效。病已十年,不明起病之由。今便溏溺赤,水谷湿热不运,
必夹湿阻气,主以分消。
薏苡仁 浓朴 猪苓 茯苓皮 蔻仁 山茵陈 泽泻
\x又\x 香砂平胃散,加茯苓、茵陈。
酒客湿热内蕴,长夏湿热外加。医不晓客邪兼有宿病,发散消导,胃汁大伤,先利粘腻
而吐血。今两跗麻痹,膝中逆冷,阴液枯涸,脉络少气,舌绛烦渴,溺赤短涩,热未尽,本
先夺,偻废之象,恐不能免。
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白芍 川柏 麦冬 鲜生地 阿胶 炙草 麻仁
舌白心黄,湿着太阴,食不运,呕吐。
杏仁 广皮白 草果仁 藿梗 浓朴 半夏
痛胀得吐而安,随发寒热,口苦目黄,皆湿热内扰,胃口不清。《灵枢》谓中气不足,
溲便为变矣。
柴胡 花粉 谷芽 生姜 黄芩 半夏 枳实 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