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78-痧疹辑要-第1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风治眼之药,万不可妄投。不但痧后当如此,凡小儿病后失调成疳疾痞眼者,俱当如此医治,养血健脾为主。倘 大便泄泻稀白水者,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对证要药也。若泻黄水者,则又在热论,即不宜服此。
痧疹发热二三日或四五日末见形,疑似之间,用防风发表汤。

防风发表汤
防风(五分) 干葛(八分) 红花(三分) 枳壳(七分,炒) 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苏梗 (六分) 川芎(五分) 荆芥(六分) 当归(六分) 陈皮(六分) 杏仁(一钱,炒) 山楂肉(二钱)

白水煎。
朱纯嘏曰;可去陈皮,加牛蒡子七分、连翘壳五分。
痧疹见形一二日,内服解毒快斑汤。

解毒快斑汤
托表凉解,活血化毒。

连翘(七分) 荆芥(六分) 防风(六分) 牛蒡子(六分) 生地(二钱) 蝉蜕(三枚) 归尾(六分)
山楂肉(二钱) 桔梗(八分) 川芎(五分) 干葛(八分) 黄芩(八分,酒炒) 紫草(八分)
白水煎,或加观音柳五分。
朱纯嘏曰∶此方可用,再加生犀角磨汁和药同服更好。
痧疹见形二三日内,色红烦躁,出不透快,宜服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三片) 红花(三分) 生地(二钱) 石膏(三钱) 花粉(八分) 陈皮(五分) 甘草 (五分) 黄连(五分,微炒) 僵蚕(五条) 连翘(六分) 玄参(一钱) 牛蒡子(六分) 桑皮(一钱)

如大便不解,加生大黄二钱,再不解即加玄明粉二钱,惟热毒重盛者方可。如泻红水或作烦渴,亦加大黄。
痧疹四五六日回时,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咳嗽气粗,外热不退者,服清肺饮。

清肺饮
竹叶(二片) 生地(二钱) 柴胡(六分) 麦冬(一钱) 玄参(一钱) 桔梗(八分) 僵蚕(五条)

甘草(五分) 陈皮(六分) 黄芩(八分) 归尾(八分) 知母(八分) 石膏(二钱)
白水煎。
朱纯嘏曰∶此方可用,引加灯芯五尺同煎服。
痧后面色青白,唇淡气弱,宜服调元健脾保肺汤。

调元健脾保肺汤
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

黄 白茯 丹皮 陈皮 沙参 白芍(酒炒) 人参 当归 百合 甘草 如大便不实,泻白色者,加木香、白术;如泻黄色,加酒炒黄芩、车前子、黄连。
朱纯嘏曰∶此方宜加薏米、麦冬、建莲肉同煎服。
痧后痢疾下红白,乃肺经余毒流注大肠,或饮食失调,宜服健脾解毒汤。

健脾解毒汤
炒黄连(七分) 泽泻(八分) 山药(八分) 甘草(五分) 炒扁豆(一钱五分) 白芍(酒炒,六分)

茯苓(八分) 木香(一分) 山楂肉(一钱) 丹皮(七分) 白术(七分,炒) 陈皮(五分)
如无黄连,加蜜水炒黄柏亦可。身体虚弱,面青唇白加沙参三分,晚米二钱。
痧后口疮牙疳等患,宜服清胃败毒汤。

清胃败毒汤
僵蚕 丹皮 甘草 生地 连翘 桑皮 沙参 茯苓 黄柏(蜜炒) 银花 如体虚加白术。

朱纯嘏曰∶此方不敢遽以为是。
痧后口疮牙疳,宜搽救苦散。

救苦散
人中白(五钱, ) 飞青黛(二分) 冰片(一分) 僵蚕(一钱) 寒水石(井水飞细,三钱)

共为细末,先以苦茶拭口随搽。此药富贵之家加牛黄二分研入,其效更速。
朱纯嘏曰∶此方轻证亦颇有验,重证恐未必能奏全功也。
痧疹咽喉肿痛,不拘初起回后,用二圣散。

二圣散
苦参(三钱) 白僵蚕(二钱)

共为细末吹入。
有一种痧痘大吐大泻而后见者,甚轻,与作恶心干呕者不同,用药微表和平安胃为主,宜服和中汤。

和中汤
归身(七分) 陈皮(五分) 甘草(五分) 白术(八分,炒) 柴胡(六分) 防风(六分) 白 茯(七分) 白芍(酒炒,六分) 干葛(八分) 丹皮(五分) 桔梗(七分)

白水煎。
有种病后瘦弱唇白气虚,感时气出痧疹者,宜服加味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
体弱气虚,痧出白色,少红活者,俱可服。

薄荷 白茯 归身 炒白术 丹皮 陈皮 柴胡 炒白芍 麦冬 甘草 干葛 白水煎。
痧疹不拘前后,痰多咳嗽,有风有热者,俱宜服抱龙丸。

抱龙丸
钩藤(一两) 桔梗(二两) 天麻(二两) 陈胆星(四两) 陈皮(一两) 薄荷(一两) 僵 蚕(五钱) 川贝母(一两,去心) 升麻(五钱)

共为极细末,炼蜜成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乳孩每服半丸,大者每服一丸,白滚水下。若外感风邪,用 防风五分煎汤调下。若内热,用竹叶汤调下。
痧疹咳嗽,气喘唇红,结热在内,烦躁不安,口鼻出血,不拘前后俱宜服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

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