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75-症因脉治-明-秦景明-第53页

茯苓汤
治里水,腰下重。
防己黄桂枝茯苓甘草
术附汤
温经散湿,此方独胜。
白术熟附子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气结腹胀之症】胸腹凝结作胀,胀而不休,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此气结作胀之【气结腹胀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或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郁怒思虑,则【气结腹胀之脉】多见沉涩,或见沉弦,或见沉伏,《脉经》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气结腹胀之治】攻冲刺痛,四七汤。寒凝结胀,浓朴汤。胸前饱闷,枳桔平胃散。小腹胀急,青皮散。小便涩滞,木通饮。
四七汤
治七情气结。
半夏苏叶浓朴白茯苓加生姜、红枣。
浓朴汤
浓朴陈皮甘草干姜白茯苓
枳桔平胃散
枳壳桔梗苍术广皮甘草浓朴
青皮散
青皮大腹皮二味同煎。
木通饮
治胁肋刺痛臌胀。
木通陈皮苏梗甘草加生姜、红枣。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作胀急,此气散腹【气散腹胀之因】或劳动太过,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肺不能通调,脾不能转输,肾不能闭藏,则真气散,而腹胀之症作矣。
【气散腹胀之脉】六脉无力,虚大无根,浮缓散慢,神离反疾。
【气散腹胀之治】气怯言微,生脉散。动作胀急,静则稍减,戊己汤,加敛气之药。气不归原,都气丸、纳气丸。气虚极,以四君子汤、参橘煎送下。
生脉散
生津液,充血脉,助元敛神。
人参麦冬北五味
戊己汤
伐肝扶脾,调敛中州,故名戊己。
白芍药甘草
都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北五味。
纳气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益智仁。
四君子汤
见后脾虚胀。
参橘煎
见喘症条。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肺虚腹胀之症】面色惨白,气弱不振,时胀时退,二便清利,此肺经阳虚之症。
若肌肉消瘦,咳嗽面红,多汗骨蒸,此肺经阴虚之症。二者皆名肺虚腹胀症也。
【肺虚腹胀之因】肺阳不足,治节无权,肺阴亏损,清肃不行,肺为相传,主宰一身,肺气若虚,诸经皆结,而腹胀之症作矣。
【肺虚腹胀之脉】寸口脉微,或见濡软,或见沉细,或见沉涩,甚则沉结。
【肺虚腹胀之治】肺阳不足,脉缓濡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肺阴不足,脉虚细数,人参固本丸、生脉散。肺虚气壅,难用补剂,人参平肺散。
四君子汤
保肺益气,补土生金。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补中益气汤
见前。
人参固本丸
见前肺虚肿门。
生脉散
见前气散腹胀。
人参平肺散
见后肺痹。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肺热腹胀之症】喘息倚肩,不得仰卧,烦闷咳逆,腹胀胸痛,常胀不退,此肺热腹【肺热腹胀之因】或肺素有热,又因膏粱浓味,酒湿辛辣之积热,上蒸清道,肺热焦满,而腹胀之症作矣。
【肺热腹胀之脉】右寸洪大,肺经有热。右关上溢,胃火熏蒸。左寸洪数,心火刑金。
【肺热腹胀之治】喘息倚肩,不得仰卧,烦闷咳逆,葶苈泻肺汤,合泻白散。胃火熏蒸腹胀作痛,大便结者;枳桔大黄汤。心火刑金,泻心各半汤。木中火发,泻青各半汤。以上
葶苈泻肺汤
葶苈子大枣
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枳桔大黄汤
家秘治肠热肠结,诸腹胀大。
枳实桔梗大黄大腹皮桑白皮广皮甘草
泻心各半汤
家秘治心火刑金。
川黄连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泻青各半汤
家秘治肝火刑金胆草黄芩青黛甘草桑白皮地骨皮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脾虚腹胀之症】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此脾虚腹胀之症也。
【脾虚腹胀之因】脾气素虚,饮食难化,强食过饱,凝积肠胃,荣卫稽留,则脾虚腹胀【脾虚腹胀之脉】或见虚软,或见空大,或见细微,或见弦急。两手双弦,木乘土位。
【脾虚腹胀之治】脾气不实者,参苓白术散。言语轻微者,四君子汤。心腹时胀,饮食
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广皮白茯苓白扁豆甘草泽泻莲肉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枳术汤
白术枳实人参广皮甘草熟砂仁白茯苓
[卷三:肿胀总论] 内伤腹胀
【脾实腹胀之症】眼目黄肿,夜不得卧,肚腹时热,小便赤色,大便或结或泻,或时作痛,泻下黄沫,肛门热痛,此脾实腹胀之症也。
【脾实腹胀之因】膏粱积热,湿热之气,聚于脾中而不散;湿热伤脾,不得转输,传道之令不行,中州之官失职,诸经凝窒,而脾实腹胀之症成矣。
【脾实腹胀之脉】右脉滑大,或见洪数,或见沉实,或见洪长,或见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