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75-症因脉治-明-秦景明-第36页

)甘草(五分)
[卷二:劳伤总论] 内伤劳伤
【血虚劳伤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烦热,毛焦皮燥,暮夜发热,昼则身凉,小便赤涩,大便干结,此血虚劳伤之症也。
【血虚劳伤之因】阳盛阴虚,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阴血日损,阳火独旺,来克肺金,则血虚喘咳之症作矣。
【血虚劳伤之脉】虚小细数,兼见芤涩,细小血虚,芤涩血痹。左寸细数,心血不生;左关细数,肝血不荣;右脉细数,脾虚血少;右脉芤涩,阳明血结。
【血虚劳伤之治】血虚,用四物汤。血痹,用活血汤。心血不生,天王补心丹。肝血不荣,补肝汤。脾虚血少者,归脾汤。
四物汤
见前咳嗽。
活血汤
当归赤芍药丹皮红花四味煎汤。
天王补心丹
见前咳嗽。
补肝汤
见前肝劳。
归脾汤
见嗽血。
家秘补阴丸
治阴虚内热。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黄柏知母(各二两)天门冬生地(各八两)
家秘补阳丸
治阳虚内寒。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肉桂附子(各一两)天门冬生地(各八两)
家秘坎离丸
治阴阳两虚。
补阴丸加鹿角胶三两。补阳丸加玄武胶三两。
[卷二] 饮症论
秦子曰:浓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火化,饮属水湿,《金匮》论之甚详,分立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者条目外,又有留饮、伏饮二者。今余先将仲景所立六者,详别明之。至燥痰、火痰、风痰等,另立痰症内。
[卷二:饮症论] 痰饮
【痰饮之症】其人素肥渐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胸胁支满,目眩,谓之痰饮【痰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胃虽能纳,脾不能运,肺不通调,停积于胃,则成痰饮。痰饮内积,外不荣于肌表,则素肥渐瘦;由胃下流,水走肠间,则沥沥有声矣。
【痰饮之脉】或见弦数,或见弦紧,或见双弦,甚则沉伏。弦紧寒饮,弦数热痰。
【痰饮之治】《金匮》立法二条,一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温中健脾,则气化痰行,若用寒凉,反凝结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若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痰饮胸满,推展苍朴二陈汤。
苓桂术甘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肾气丸
治痰饮短气,当从小便去者。
怀生地泽泻白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附子肉桂
推展苍朴二陈汤
治胃家有水饮,胸满呕吐不渴者,饮伤肺则喘咳,饮伤胃则呕熟半夏广皮甘草白茯苓熟苍术浓朴身热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泽泻。脉数者加山栀、川连。脉迟加煨姜。
[卷二:饮症论] 悬饮
【悬饮之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气逆,引痛胸肋,谓之悬饮,此即《金匮》悬饮【悬饮之因】饮食不节,水浆不忌,脾肺不能运化,水流在胁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气逆,阻绝肝胆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胁,而成悬饮之症矣。
【悬饮之脉】或沉或弦,沉为有水,故曰悬饮。弦为气结,故曰内痛。
【悬饮之治】《金匮》只立一方,曰脉沉而弦,悬饮内痛,十枣汤主之。以悬饮主痛,故用下法。今余推展二方,滚痰丸、加味二陈汤。
大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
滚痰丸
青礞石大黄沉香黄芩
加味二陈汤
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枳实桔梗杏仁栝蒌仁有热加川连。嗽加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结胸胁。
[卷二:饮症论] 溢饮
【溢饮之症】水气流行,归于四肢,身体疼重,支节烦疼,谓之溢饮也。
【溢饮之因】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饮水多,水性寒冷,停滞气逆,逆则溢于四肢,当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湿则重,复得寒则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饮之症矣。
【溢饮之脉】《金匮》曰:脉沉而数,脉沉而弦,悬饮也。又云:病溢饮者,当发汗,不言脉象,桢意其必浮大浮紧,未必沉弦沉数。
【溢饮之治】《金匮》治悬饮内痛,用十枣汤。又曰:病溢饮者,当发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夫悬饮脉沉弦,饮悬于内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饮溢于外,故用汗法。
大枣汤
见前悬饮。
大青龙汤
治溢饮身体疼重,肢节烦疼,当发汗者。
麻黄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
麻黄甘草桂枝白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
[卷二:饮症论] 支饮
【支饮之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即《金匮》支饮症也。
【支饮之因】饮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间,盖肺与大肠之脉,下膈络肠,今饮积于中,外不得达,喘促而不得卧矣。形如肿者,水饮之外现也。
【支饮之脉】脉多沉紧,脉弦为水,脉弱可治,数实者死。其脉虚者,必苦眩晕。
【支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