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75-症因脉治-明-秦景明-第15页

口燥,面色多红,二便赤涩,神智昏沉,语言不便,此外感舌【舌音不清之因】心经热甚,则舌纵而语塞;风中厥阴,则舌卷而难言;阳明邪盛,则舌根强硬;或风寒外束,顽痰壅于胞络,则心窍不开。此外感舌音不清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脉多洪数。心经热者,左寸洪数。肝胆热者,左关弦数。风中厥阴,左关弦紧。阳明热盛,右脉洪数。
【舌音不清之治】心热者,导赤各半汤;肝热者,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肝中风寒,补肝散;阳明胃热,干葛清胃汤;大便秘结,有下症者,四顺饮。
导赤各半汤
见遗尿条。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知母川连人参麦冬天门冬山栀黄芩甘草柴胡
补肝散
见口眼斜。
干葛清胃汤
见口眼斜。
四顺饮
当归大黄白芍药枳壳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舌音不清
【舌音不清之症】二便不赤,气爽神清,但觉舌不能转,此肾虚舌音不清之虚症也。
神识昏沉,语言不利,便闭口渴,此积热舌音不清之实症也。
【舌音不清之因】盖肾脉挟舌本,肾经水亏,不能上循喉咙,则失润而喑;或因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而喑;或因刺足太阴舌下中脉,出血不止而喑,此虚症之因也。或脾胃热,则舌根硬而音不清,或心肝热甚,则舌卷而音不清。此实证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两尺细数,肾水枯涸。刺血阴亏,左脉空虚。脾胃积热,右关洪滑【舌音不清之治】肾虚,三才丹;刺血重虚,当归补血汤;脾胃积热,转舌膏;心经有火,导赤各半汤;肝经有火,龙胆泻肝汤。
三才封髓丹
天门冬熟地黄人参
当归补血汤
黄当归
转舌膏
见口噤不语。
导赤各半汤
见内伤不语。
龙胆泻肝汤
见前。
口角流涎而舌音不清,胃热也,清胃汤、栀连平胃散。口渴引饮,而舌音不清,干葛石膏汤。咳逆喘息而舌音不清,肺热也,栀连泻白散加枳桔,或凉膈散、清燥汤。肺遗热于大肠,大便闭结而舌音不清,枳桔四顺饮。上焦有痰火,舌根或硬或麻者,栀连二陈汤。上有痰火,下见大便阻滞者,指迷丸,多冲竹沥,以顺大肠。心遗热于小肠,小便赤涩而舌音不清者,导赤各半汤,大凡舌音不清,皆系上焦之热,故转舌膏为通治之方。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遗尿
【遗尿之症】身体发热,神志不清,小便自出而不觉,便色黄赤,此外感遗尿之症也。
【遗尿之因】外受表邪,内有积热,热极神昏,则遗尿不禁矣。
【遗尿之脉】若见浮大,外有表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左脉弦数,外感邪热。右脉滑实,痰饮食积。
【遗尿之治】外有表邪,羌活防风汤。脉数里热者,导赤各半汤。脉实滑数,食填太仓者,枳实消滞汤。痰凝中脘者,二陈汤加石菖蒲,或导痰汤。便闭里实,有下症者,三化汤。
羌活防风汤
羌活防风柴胡葛根荆芥木通
导赤各半汤
见前不语。
枳实消滞汤
枳实浓朴神曲广皮莱菔子麦芽
二陈菖蒲汤
半夏广皮白茯苓甘草石菖蒲
三化汤
见前中风
导痰汤
见前痰壅。
三化汤
见前中风。
导痰汤
见前痰壅。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遗尿
【遗尿之症】神气清爽,时时遗失,似无关栏,语言轻微,饮食渐少,大便滑泄,此【遗尿之因】肾元不足,真阳不能自固,肾主闭藏,肾虚则开阖失职;真阴不足,肝火内扰,肝主疏泄,火动则溺不停蓄,而遗尿之症作矣。
【遗尿之脉】脉见散大,中气虚寒;六脉濡软,气血不足。尺脉浮大,真火外越。尺脉沉数,真阴内竭。
【遗尿之治】脉散大者,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尺脉浮大者,八味肾气丸。两尺沉数者,三才汤加门冬、五味、黄柏、知母。
补中益气汤
人参白术黄甘草当归广皮升麻柴胡
八味丸
治肾火衰败,真阳外越。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三才汤
天门冬地黄人参家秘加麦门冬、五味,以治遗精不禁。加黄柏、知母,治脉数精虚。
[卷一] 伤寒总论
秦子曰:余着《伤寒大白》书,内立二十七总论,七十二症治,并详解仲景原文汇聚于各症之下,详且悉矣。今着大方杂症,又何必多赘。但仲景《伤寒论》中,中寒伤寒,同卷立名,虽已注明直中阴经者为阴症,传入阴经者为阳症。后人不知,往往于阴经之阳症,混以阴症名之,误投热剂,都致不救。余今以直中阴经之寒症,名曰中寒,另立一条。寒伤阳经之热症,名曰伤寒,亦另立一条,使展卷了然,而无阴阳误治之弊矣。
【伤寒之症】头痛身疼,腰脊强直,恶寒发热,此太阳经表症也;目痛,鼻干不眠,眼眶痛,或口干,或呕吐,此阳明经表症也;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耳聋而呕,此少阳经半表半里症也。以上皆三阳经表症也。若阳经热邪不解,传入于里,恶寒身痛未除,又加小便不利,此太阳经里症也;若恶寒身痛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