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73-疫疹一得-第12页

之白砂。疹后多有此症,乃余毒尽透,最美之境,愈后脱 皮。若初病未认是疫,后十日、半月而出者,烦躁作渴,大热不退,毒发于颔者,死不可救。
<目录>卷下<篇名>疫疹不治之症属性:疫疹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颜青惨,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扰肠,欲吐不 吐,欲泄不泄,男则仰卧,女则覆卧,摇头鼓颔,百般不足。此为闷疫,毙不终朝矣。如欲挽回于万一,
非大剂清瘟不可,医家即或敢用,病家决不敢服,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含药而亡。虽然,难矣哉!
<目录>卷下<篇名>疫疹诸方属性:\x败毒散\x(《活人》) 治时行疫疠头痛,憎寒壮热,项强睛暗,鼻塞声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疮,热毒流 注,脚肿腮肿,诸疮斑疹,喉痹吐泄。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 薄荷 甘草 疫症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使邪不盘踞经络,有斑即透,较升、葛、荆、防发表多多矣。如口干舌燥 加黄芩,喉痛加豆根,倍加桔梗、甘草。古方引用生姜,姜乃暖胃之品,疫乃胃热之症,似不宜用,以葱 易之。
此足太阳、少阳、阳明药也。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入太阴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热升清,
协川芎和血平肝,以治头痛目昏;前胡、枳壳降气行痰,协桔梗、茯苓以泄肺热而除湿消肿;甘草和里;
而发表更以薄荷为君,取其辛凉,气味俱薄,疏导经络,表散能除高巅邪热。古人名曰败毒,良有以也。
\x凉膈散\x(《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
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诸风螈 ,胃热发斑,发狂,惊急抽风。
连翘 生栀子 黄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生石膏 竹叶 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
古方用大黄、芒硝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忆疫疹乃无形之毒,投以硝、黄之猛烈,必致 内溃。予以石膏易去硝、黄,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x清瘟败毒饮\x(《一得》)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
热盛发斑。不论始终,以此为主。后附加减。
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 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
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 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四钱,小剂二钱至四钱)
真川连(大剂六钱至四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 生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 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 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视升提发表而愈剧者,何不俯取刍荛之一得也。
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 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 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 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疫疹之症∶ 头痛倾侧,本方加石膏、玄参、甘菊花。
骨节烦痛,腰如被杖,本方加石膏、玄参、黄柏。
遍体炎炎,本方加石膏、生地、川连、黄芩、丹皮。
静躁不常,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黄芩。
火扰不寐,本方加石膏、犀角、琥珀、川连。
周身如冰,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柏、丹皮。
四肢逆冷,本方加石膏。
筋抽脉惕,本方加石膏、丹皮、胆草。
大渴不已,本方加石膏、花粉。
胃热不食,本方加石膏、枳壳。
胸膈遏郁,本方加川连、枳壳、桔梗、栝蒌霜 昏闷无声,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芩、羚羊角、桑皮。
筋肉 动,本方加生地、石膏、黄柏、玄参。
冷气上升,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川连、犀角、胆草。
口秽喷人,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
满口如霜,本方加石膏、川连、连翘、犀角、黄柏、生地。
咽喉肿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玄参、牛子、射干、山豆根。
嘴唇 肿,本方加石膏、川连、连翘、天花粉。
脸上燎泡,本方加石膏、生地、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马勃、归尾、丹皮、玄参。
大头天行,本方加石膏、归尾、板蓝根、马勃、紫花地丁、银花、玄参、僵蚕、生大黄(脉实者量加)。
腮,本方加石膏、归尾、银花、玄参、紫花地丁、丹皮、马勃、连翘、板蓝根。
颈颌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