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王氏医案绎注
书名:王氏医案绎注
作者:任锡庚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清道光朝。浙医王孟英先生名士雄,潜斋半痴梦影。皆研医后之别字。其字梦影者。示药
因证异。不执效方之义。着有温热经纬。即王氏五种行世。就中医案。都凡十一卷。虽大

为救温补而设。实则随证制方。丝丝入扣。果得融会贯通。则古今医籍兼读可。缓读亦可。

生深得力于喻子嘉言。(念)读 先生书。而后得门。原案或脉证方药并叙。或叙证遗脉。或
叙脉遗证。若方药注铢两者。则更千百首中一二。窥其编次苦心。殆欲人深思自得。中材而
下。难觅金针。(念)不敢忘得门所自。谨就原案笺释其病情脉义。方药之偶阙者僭补之。铢
两之不注者僭拟之。顾于原案显不吻合者有二。勘病制方。本有得意疾书之乐。移时或铢两
皆忘。何况据案悬拟。元运衰薄。气体渐就劣弱。拟注不得不故减铢两。以便揣摩。若温
病中风升阳浮各案。潜阳重镇之品。不得宗法。 先生函诊杨素园室人方案。一药辄至数两
。匪独偏证偏治急证急治非此不生。并取(念)所屡试屡效者折中规定。不敢执死书以困活人
。览者慎勿疑信参半。致千虑一失。若用多备少服法。分次徐投。药效即止。则无不可。稿
成。颜曰中医指掌。邑同学束子劭直慨任印赀。除(念)续刊最简单之本草外。览者手此一编
。可以寻途辙。资事蓄。谓保国粹。则吾岂敢。
\x丁巳季春江都兰孙父石念祖自序\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原案概用单行。诠拟概用双行。
一治病最忌不分在气在血。各案注明在气在血。
一治病以辨证为要。辨证以熟病情为要。是书于病情不厌详注。
一切脉以沉脉为要。是书于沉脉之吻合病情者详注之。
一切脉病者正坐。尽前两手肘置案上。重按久按。方切得出沉脉脉情。
一病有正变。变病之要药。即正病之禁药。
一见气不治气。此指气病由于阳虚阴虚者而言。补阳补阴则气自静。
一见痰不治痰。此指阳虚阴虚之痰而言。补阳补阴则痰不作。
一见血不治血。此指气实气虚之血而言。气实清之则血不上行。气虚振之则经自下行。
一补阴难。补阳尤难。久病阳旺阴虚可治。阴阳两虚不治。气不运药。良方何益。
一看舌胎。虽妇女宜令张口看到舌根。不可但看舌尖。胃朊有无垢滞。以舌根胎形为主。若
医年老目昏。
看舌又在深房密室。宜洋烛。忌电灯洋灯。并须启窗细看。



<目录>

<篇名>卷一

属性:夏令某登厕。忽然体冷汗出。气怯神疲。孟英视之曰。阳气欲脱也。猝不及得药。适有三

女佩姜一块。约重四五钱。急煎而灌之即安。后用培补药。率以参 术草为主。盖气分偏虚
也。(辨阳虚在气怯神疲三年及约重四五钱非闲字。阳虚宜温补忌辛散。辛窜伤阳。三年女
佩姜。姜得人气温养。佳于干姜。此证姜非四五钱不可。少则有病重药轻之弊。续方以参
术草为主药。其另有佐使之药可类推。宜用土炒潞党五钱。土炒西 四钱。土炒白术三钱。
土炒粉草一钱五分。参 多于术草者。参 为行补之品。术草则守补之品也。)
范庆簪年逾五十。素患痰嗽。乙酉秋在婺。骤然吐血。势颇可危。孟英诊曰。气虚而血无统
摄也。虽向来咳嗽阴亏。阴药切不可服。然非格阳吐血。附桂更为禁剂。乃以潞参 术苓草
山药扁豆橘皮木瓜酒炒芍药为方。五帖而安。(素患痰嗽。病在气分。不在血分。孟英诊断
气虚。必左右脉皆无力。右脉重按尤软。气虚忌用冬地阴药固己。但非格阳吐血。若用一毫
附桂。便伤其兼证之阴亏。宜用炒潞参五钱。炒西 四钱。炒白术三钱。云苓片三钱。炒粉
草一钱五分。炒山药三钱。炒扁豆三钱。陈橘皮一钱五分。陈木瓜一钱五分。酒炒白芍一钱
五分。此证注重气虚。但补气不可伤阴。方中甘草木瓜并用。于补气中取酸甘化阴之义。亦
即引阳入阴之法。但主要病情在气虚。参 少用不足补气。全方一时全服。亦恐非重药轻投
之义。宜仿仲景许叔微成法。分次徐服。此必孟英当日所有。)继去甘草木瓜。加熟地阿胶
紫石英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熬膏。服之全愈。(更方系从阳引阴之义。除前方各加十倍外。
去甘
草木瓜。恐甘酸之性滞腻气分。不能摄阳入阴。使阴亏咳嗽之兼证并蠲。宜用熟地二两。阿
胶二两 紫石英一两。整麦冬一两。五味子一两杵。 龙骨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