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66-玉机微义-第41页

) 上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汤下 按此三方并太阳例药当较其轻重选使可也 <目录>卷十二\湿证治法<篇名>升散渗利之剂属性:机要白术芍药汤 白术汤 茯苓汤 东垣升阳除湿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方并见泄泻门 导滞通经汤治脾湿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肿注闷而痛陈五苓内减猪苓桂加木香陈皮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 局方五苓散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两半) 桂(一两) 泽泻(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三二钱热汤调下 按以上诸方并太阳例药宜随症选用 平胃散 苍术(八两) 陈皮(五两) 甘草(炒三两) 浓朴(五两) 上为末每三钱姜枣煎或盐汤点服 对金饮子治脾胃受湿腹胀米谷不化饮食不进身体沉重肢节酸疼皮肤微肿 平胃散(一两) 桑白皮(炒一两) 上为末每三二钱入姜煎服 按此二方足太阴阳明手太阴药也 丹溪越鞠丸治湿郁 苍术 抚芎 白芷 <目录>卷十三\燥门(结燥附)<篇名>内经论燥为诸证属性: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按此河间论治已详然当分大便 结或消渴之类为里证皮肤燥涩干疥爪枯之类为表证而于 阳结阴结气盛血少痰郁风热可得而悉 <目录>卷十三\燥门(结燥附)<篇名>燥本风热论属性:原病式云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 同其 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 人 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肝主 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液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劲切紧涩故为病筋脉劲强 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平者善伸数欠筋 脉 拘急或时恶寒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弦也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 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 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螈 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 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 痹故诸 郁病痿皆属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 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通畅故病然也 <目录>卷十三\燥门(结燥附)<篇名>论燥热胜阴属性:见消渴门 <目录>卷十三\燥门(结燥附)<篇名>论结燥病本不同属性: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取足少 阴夫 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 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 而结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仲景云小便利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食伤太阴腹满食不化腹响 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药泻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润之有物而结者当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 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有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引导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证 可不慎哉 按此只是论结燥言里证也河间所论则兼表里而言之矣犹宜以燥热胜阴相火论诸篇兼看 <目录>卷十三\燥证治法<篇名>治风之剂属性:机要大秦艽汤治血弱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 方见中风门 按此散风热养血之剂太阳例药也 麻仁丸 郁李仁 麻子仁(各一两另研) 大黄(二两半以一半炒) 山药 防风 枳壳(炒各七钱 半) 槟榔(半两) 羌活 木香(各五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丸温水下 按此手足阳明足太阳经药表里之剂气分药也 东垣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秘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秘塞也 以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矣 麻子仁 桃仁(各一两去皮尖另研)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皂角仁 秦艽( 各五钱) 上除另研外为细末五上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三五十丸食前白汤下又有润燥丸一方于本方 加郁李仁防风是也 按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表里药也 <目录>卷十三\燥证治法<篇名>治热之剂属性:宣明当归龙胆丸 方见火门 清凉饮子 方见热门 <目录>卷十三\燥证治法<篇名>和血润下之剂属性:东垣导滞通幽汤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 之 当归 升麻 桃仁(各一钱另研)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半钱) 红花 炙甘草(各三分) 上件作一服水煎调槟榔细末半钱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元戎四物汤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煨) 桃仁(各等分) 上 咀水煎或为丸服亦得 按此手足厥阴经药也 子和脾约丸 麻仁(一两二钱半) 枳实(炒) 浓朴 芍药(各二两) 大黄(四两蒸) 杏仁(去皮尖炒 一两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十丸温水下 润体丸 郁李仁 大黄 桂心 黑牵牛 当归 黄柏(各半两) 轻粉(少许)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温水下 按以上二方一气分药一血分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