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太阳阳明经药也
桂枝黄芩汤如服前药转大者知三阳合病也宜此和之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四钱半) 半夏(四钱) 石膏 知母(各五钱)
桂枝(二钱)
上为粗末根据前服之前服此药已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服下药从卯至午发者宜大柴胡下之
从午
至酉发者知其邪气在内也宜大承气下之从酉至子发者或至寅发者知其邪气在血也宜桃仁承气
下之微利后更以小柴胡彻其邪气可也
按此太阳阳明少阳经药也以上诸方并系发风寒暑热之气自外而入中于三阳之经者也
桂枝石膏汤治疟无他证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
桂枝(五钱) 石膏(一两半) 知母(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三服水煎服
按此太阳阳明经药也治隔日发则邪气所含深者也
麻黄黄芩汤治疟发如前证而夜发者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炙三钱)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 桂(二钱) 黄芩(五钱)
上为细末根据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骤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桃
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
按此治风暑深入阴分而夜发乃血受病邪气所舍尤深者也麻黄桂枝桃仁等乃太阳经血药也
非三阴经药也



<目录>卷七\疟门

<篇名>温热燥脾之剂

属性:宝鉴交解饮子治痰疟辟瘴气
肉豆蔻 草豆蔻(各二个面裹煨熟一个生用) 浓朴(二寸半生半姜汁制) 大甘草(二寸
生炒各半) 生姜(二块一生一湿纸煨熟)
上等分银石器内水煎发日空心服未愈再服必效局方常山饮治疟疾发散不愈渐成劳瘵
知母 川常山 草果(各二斤) 良姜(二十两) 甘草(炙一斤) 乌梅(去核一斤)
上咀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易简七宝饮治一切疟疾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不问鬼疟食疟
常山 浓朴 青皮 陈皮 甘草 槟榔 草果仁(等分)
上咀每服半两于未发隔夜用水一碗酒一盏煎至一大盏滤出露一宿再将滓如前煎另放亦露
一宿来日当发之早荡温面东先服头药少歇再服药渣大有神效
人参养胃汤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四时温疫或饮食伤脾发为 疟(方见局方)
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半夏草果藿香生姜乌梅煎
按此平胃散加减法也出太阴浓朴例以上诸方悉是温脾燥烈之药盖认此疾为脾寒故也然人
用之
亦或有效遂指为治疟之良方殊不知偶值病者阴阳相并脾气郁结暂得温散则气易行浊液凝痰中
脘闭塞因得燥热亦以暂开所以气通而疾止内经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是也此古人为病气浅而浓
质者设也若中气虚弱之人内有郁火之证复用燥热愈劫愈虚咎将谁执
严氏清脾汤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大小赤涩
青皮 浓朴 白术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 黄芩 甘草(炙等分)
上咀姜五片煎
按此小柴胡汤加减也治口苦咽干大小赤涩则是内热之证用柴胡黄芩所以泻少阳之热乃前
方温脾之一变也方名清脾其义可知然后以草果等药寒热兼用则是未能免俗也
三因四兽饮治五脏气虚七情兼并结聚涎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兼治瘴疟
半夏 茯苓 人参 草果 陈皮 甘草 乌梅肉 白术(各等分)
上咀同枣姜等分以盐少许淹食须浓皮纸裹煨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煎未发前并进三服
按此四君子加减也出太阴药例
七枣汤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乍为 疟不问寒热先后并治
附子(一枚炮以盐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脐)
上锉水一碗姜七片枣七个煎至八分当发日空心温服
按陈无择谓七情感动郁气成疟故此二方以治五脏气虚结聚涎饮等证未审孰为补虚孰为散
结郁孰为导痰学人宜自详之



<目录>卷七\疟门

<篇名>消疟之剂

属性:仲景鳖甲煎丸治疟不瘥结为 瘕名曰疟母(方见金匮)
严氏鳖甲饮子治疟久不愈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黄 草果 槟榔 芎 橘红 白芍 甘草(炙) 浓朴(等分)
上咀生姜七片枣一枚乌梅少许煎
按 疟多成癖于左胁之下名曰疟母乃肝之积也疟属少阳病少阳东方之气故同归于肝又况
久疟病在血分血亦属肝所主也当以鳖甲君佐使之药随证虚实用之不必泥此也



<目录>卷七\疟门

<篇名>消食之剂

属性:三因红丸子专治食疟
蓬术 三棱(各二两醋煮一伏时) 胡椒(一两) 青皮(三两炒) 阿魏(一分醋化)
上为末别研苍术末用阿魏醋米糊为丸桐子大炒土朱为衣每服五十至百丸
按此出厥阴南星半夏例消积滞通郁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