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9-灵素节注类编-第51页

外,卫为气,故肺所主,营为血,故心所主,胸中为卫之本,膻中为营之 源也。若虚里之宗气,盛喘数绝者,乳下之动脉数甚,其病在中脘也;若痞结,而横且有形,则内有邪积矣;
若其脉绝不至,则宗气竭而死。若其动甚震衣,是宗气不固而外泄也。上言其动震衣,但 微动,此言宗气走泄,则大动矣。脉之宗气出于胃,故脉必以胃气为本,而弦钩毛石等脏气之象,微现以应四 时气候,方为吉也,故如下文所言。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 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此明脉以胃气为本之理也。胃气之现于脉者,从容和缓,盖阴阳五行而得中土调和之气也。若弦钩毛石而 无和缓之象,是无胃气,名真脏脉,故曰但弦无胃气者死,余脏皆然。又如脉之不得胃气者,如肝脉之应弦不 弦而反毛,是金来克木也,余脏皆然。良由无中土之气调和,故水火木金互相克贼,亦名真脏脉,微现已危,
甚则死矣。所以然者,胃之谷气由肾中元阳蒸化而生,谷气不生,其元阳已败也。
<目录>卷四下\经解<篇名>格阳关阴脉属性:《素问·六节脏象论》岐伯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 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 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人迎主六腑之阳,寸口主五脏之阴,故二脉统一身之阴阳也。而分三阴三阳者,明二气流行,皆有生旺之 序也。然偏旺则偏胜而病,偏甚则偏绝矣。人迎一盛者,少阳偏旺,故病在少阳;二盛偏甚,病在太阳;三 盛偏极,病在阳明也。寸口阴盛亦然。其言盛者,偏邪之气,非阴阳气旺之谓也。故至四盛以上,则邪气盛极,
而成关格之病。阴阳不相交通,故关者,不得小便;格者,格拒吐逆,食不下。关格之脉赢满四盛以上,不能 尽其所禀天地之精气而死也。《灵枢·终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以至二 盛、三盛,及寸口一盛、二盛、三盛,皆兼足手,大抵盛在足经,病或可治,兼躁而及手经,则病深不可治也。
惟《难经》以尺寸之脉下覆上溢名 关格,为真脏脉,其人不病而死,与《内经》互明其理也。
《素问·腹中论》帝曰∶病热而有所痛,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 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 胀而头痛也。
人迎主阳,热病阳邪,故人迎脉盛,盛甚则阳邪入阴。盖太阳主开,犹可外泄,阳明主阖,则邪必入阴,
以阳明与太阴为表里也。未离阳明,邪热上冲而头痛,已入太阴,故腹胀。上节言兼躁是足传手,此节言从阳 入阴,皆谓病邪深重,当急治之,勿使成关格死证也。
<目录>卷四下\经解<篇名>脉应四时阴阳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曰∶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 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此言脉象应乎四时阴阳之气化也。寒为阴,热为阳,二气流行,自微而盛。故自暖而热,热极则凉,阳极 生阴也;寒极则温,阴极生阳也。四时迭运,而人身阴阳之气,随之进退,而现象于脉,如规矩衡权,上下相 应,准而有度。如脉不应气候,而有太过不及、相生相克,即可辨其病之轻重吉凶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此即申明上文之义也。冬至四十五日,立春节也,阳气微出 于地上,阴气微下于地中,万物生机发动,而脉由石变弦,以应春阳之气;夏至四十五日,立秋节也,阴气微 出于地上,阳气微下于地中,万物长足而成实,脉即由钩而变毛,以应秋收之气也。阳气由微而盛,则弦脉变 钩,钩者,浮洪也;阴气由微而盛,则毛脉变石,石者,沉实也。此阴阳升降流行,生化万物,故有四时之不 同,与脉相应如期会者。若期而相失,知脉气与天地气化分离,故不相应。视其分离有期,或相生相克,即可 知其死生之时日,如春见秋脉,金克木为死,见冬脉,水生木可生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 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言疾病死生微妙之理,全在察脉,察之必有纪律,非可凭臆揣度,要从阴阳生化之理为始,知始而后,
则有经常变化不同,皆从五行出生,如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木旺于春,火旺于夏,金旺于秋,水旺于冬,土 旺四季,此阴阳四时之常度也。如阴阳有偏胜,则五行有生克,遂变化致病,故必调之,合四时之宜,应补应 泻而勿错失,与天地生化之理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