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其神气不能易动。而先针以行也。
志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心主喜。肝主怒。心藏神。肝藏魂。魂随神以往来者也。神动而气 先行者。神魂之相离也。重阳而颇有阴者。阴阳之相合也。阴阳之离合难。故神与魂合。则其神不能先行矣。
上文曰。气先行。此则曰神不能先行。盖气行则神行。神行则气行。神气之相随也。夫行针者。贵在得神取 气。然而神有易动。气有易往。是以数刺而病益甚者。反伤 其神气也。简案、阴阳之离合难。诸说各异。未知孰是。盖此阴阳离合论之离合。乃开阖枢之义。
相逢
张云。相逢者。针入气即至。言其应之速也。
其阴阳多
(止)
故独行也
张云。阴性迟缓。其气内藏。故阴多于阳者。其针已出。气乃随后而独行也。
马云。阴气者。营气也。阳气者。卫气也。下文同。简案、马注恐非。
此人之多阴
(止)
乃知也
张云。此亦阴滞。故气往为难。往、至也。较之上节。则此为更甚。徐振公 云。此言阴中有阳之人。数刺而始知也。阴中有阳者。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难于往来。故数刺乃知。此阴阳 守于内也。二节言多阴少阳之人。有阴阳之相离者。有相守者。阴阳离合之道。行针者不可不知。
针入而气逆者
简案、推上下文例。者下似脱其数刺病益甚者七字。
其气逆
(止)
无过焉
张云。逆从弗失。何至气逆。补泻得宜。何以病益甚。凡若此者。乃医之所败所 失。非阴阳表里形气之过也。
【目录】卷五【篇名】上膈篇第六十八属性:诸本无篇字。
气为上膈者
甲乙。上膈下更有上膈二字。马云。此言膈证。有上下之分。而尤详下膈之义也。
膈者。膈膜也。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然有为膈上之病者。乃气使然。食 饮一入。实时还出。有为膈下之证者。乃虫使然。食饮周时。始复外出。但帝明于上膈向昧于下膈。张云。
时、周时也。愚按、上膈下膈。即隔食证也。
喜怒不适
(止)
邪气居之
甲乙二流字俱作留。张云。凡伤胃气。则阳虚而寒。汁流于肠中。虫寒不行。
则聚于下管。而肠胃充满也。卫气、脾气也。脾气不能营运。故邪得聚而居之。
人食则虫上食
(止)
痈上皮热
甲乙。即而、作沉而。其痈在外。作其痈在脘外者。并是。张云。痈、壅 同。如论疾诊尺篇曰。目窠微痈者。义亦犹此。虫寒闻食。则喜而上求之。上则邪气居之。而乘虚留聚。以致 痈于下脘。要约不行。故食入 时复出也。管之内外。即言下脘也。邪伏于中。故热见于皮肉之上。
微按其痈
(止)
谷乃下矣
甲乙。伍、作互。咸、作酸。乃下下有鬲字。张云。察其气所必由以刺之也。
先浅刺其旁气所及之处。稍纳其针而渐深之。以泄其流行之邪。然后还刺其所病之正穴。以拔其积聚之本。但 宜至再三而止。不可过也。邪沉者深刺之。邪浮者浅刺之。刺后必熨以火。而日使之热。则气温于内。而邪自 溃散也。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凡食息起居。必参伍宜否。守其禁以除内之。再伤。又必恬 无为。以养 其气。则正气乃行。而邪气庶乎可散。盖膈证最为难愈。故当切戒如此。咸从水化。可以润下软坚。苦从火化。
可以温胃。故皆能下谷也。简案、甲乙以本篇为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次篇以胃脘痈之诊。志注。亦以痈如 字释之。今据其有痈上皮热。及大痈乃溃等语而推之。则似因内痈而膈食者。盖上文所谓上膈者。巢源诸书所 论五膈之属。(病源五膈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外台集验五膈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所谓下膈食。 时乃出。
(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脾脉急甚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今膈证不必如此盖古该翻胃而谓之膈故虞抟云膈亦曰 反胃岂本此欤再案食已而吐者龚氏回春谓之回食病即本经所谓膈中上膈也)因虫与痈者。五膈等外。别是一种 之膈证也。马张痈读为壅。虽义稍通。其旨趣终未明晰。且张记 治验一则。乃寻常膈证。非本篇所载下膈证自别。志以痈为内痈。然注文亦糊涂。故不可从也。医说引鸡峰方 云。噎膈病乃神意间气也。劝令净观内外。将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药方见效。即本节恬 无为之旨也。
【目录】卷五【篇名】忧恚无言篇第六十九属性:诸本无篇字。马云。人有忧与怒以无言。盖有其由。故名篇。
何气出行
甲乙。出、作不。是。
咽喉
喉咙。 张云。人有二喉。一软一硬。软者居后。是谓咽喉。乃水谷之道。通于六腑者也。
硬者居前。是谓喉咙。为宗气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于五脏者也。其在太阴阳明论。则单以软者为咽。硬 者为喉。故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会厌
张云。会厌者。喉间之薄膜也。周遭会合。上连悬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 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